|
梨病虫害之发生与防治
|
|
|
梨为蔷薇科,原产于亚洲、欧洲及非洲北部。梨树为台湾重要经济果树之一,依据民国88年农林厅统计,全台栽培面积已达9,024公顷。梨树在台湾自低海拔至高海拔均有种植,高海拔主要栽种日本梨,而低海拔则种植横山梨。目前果农均将横山梨再寄接日本梨,而使梨之经济价值更加提升。然而在相关的栽培管理技术基准未完全建立,果园管理过于粗放,且气候不完全适合及不稳定的影响下,病虫害发生严重。再者果园土壤理化性日渐恶劣,导致树势衰弱,生产力降低。生产技术及果实品质无法大幅提升,而且生产成本偏高,农民所得偏低。 赤星病 (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ow) 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许多桔红色圆形斑点,病斑出现一周后,病斑上生出许多突起小黑点,称为精子器。不久病斑背部组织隆起,生出许多黄白色之毛状物,约5~6公厘长,为其春子器。后期毛状物脱落,病斑变黑叶片枯死脱落。本病发生于2~5月,主要危害叶片,幼果及嫩枝亦可被害。梨赤星病菌有两寄主,一为梨树,一为龙柏、塔柏。本菌在梨树及龙柏、塔柏之间轮回寄生。梨树上所产生之春孢子不再危害梨树,被风吹至龙柏上发芽侵入龙柏,翌年一、二月形成冬孢子堆为赤锈色突起物,大者成瘤状,遇雨膨胀成胶状物淡褐色至红褐色,布满全树。冬孢子发芽伸出前菌丝上生担孢子,被风吹至梨树上后如有雨露即侵入幼嫩叶中,先在叶表皮生出精子器并分泌蜜露。其中精子与受精丝常经由蝇类、蜂及蚂蚁取食蜜露时完成授精作用。授精之后,病菌在叶背生出春子器及春孢子,春孢子再藉由风传至龙柏上侵入叶内潜伏,至次年形成冬孢子,如此轮回寄生完成生活史。因此离开梨树三公里不种龙柏,本病几不发生而不必喷药防治。 黑星病 [ Fusicladium pirinum (Lib.) Fuckel] 危害梨的叶片、果实及枝条。叶片受害时,在叶脉中肋上出现黑色霉状物,叶脉与叶脉间亦有霉状物产生;叶柄严重受害时,可造成叶枯;果实受害时造成疮痂、裂果、畸型与黑色凹陷的圆形斑。枝条受害时,有椭圆形凹陷病斑,病斑四周色深,中间淡褐色,偶有霉状物出现,严重时造成枯枝。本病适宜在多雨低温环境下发生。台湾的黑星病是借着存活于老枝条上的菌丝与分生孢子,充做危害幼株及幼果的最初感染源。随后叶表皮或枝条上再产生的分生孢子可持续不断的危害梨树。平地黑星病主要发生期为4~5月及8~9月,在此期间宜加强药剂防治工作。 白粉病 [ Phyllactinia pyri (Cast.) Homma] 本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初期呈白色斑点,后期菌丝覆盖呈灰白绒状,冬季未掉落之叶上即可形成闭壳子囊果。形成时多有群生性,多数闭壳群集一处,成熟子囊壳呈橙色。叶片受害后提早落叶,影响树之发育及结果。病害环至今尚未明了。在中部地区,于5月中旬开始发病,至9月梨收获完毕,管理疏忽时发生开始严重,应于9月使用药剂防治一次。 黑斑病 ( 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 危害叶、新梢及果实。叶片上由小黑点扩大呈轮纹斑,具黄晕,叶皱呈不规则形,枝条由黑色圆斑扩大呈黑褐色椭圆形,与健全部相界处裂开,幼株受害则呈粗糙。果实由黑色圆斑扩大,幼果由此部裂开,成熟果被害时不致裂开,病斑深褐色促进成熟。收获期被感染时全面生小黑点。病斑上产生之暗绿色霉状物为本菌之分生孢子,借空气传播。在高温多湿环境下发病较严重,但在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极大,其中二十世纪梨最易被害。高海拔地区于5月开始发生,6~7月为发生盛期应加强防治。 轮纹病[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ex Fr.) Ces. & de Not] 属于真菌性病害,枝条、果实、叶片均会感染。果实初期病征为表皮呈疣状突起之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变褐并呈轮纹状,果肉呈水浸状腐烂,被害果实上一般不产生孢子,但偶亦有产孢甚多者,被害枝条在皮目处呈疣状突起,后期病斑溃疡瘤状并裂开,严重时梢枯于裂缝处形成柄子壳及子囊壳。叶片上的病斑呈黑褐色,具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多从叶缘处开始。病原菌由果实之果点以及新梢之皮目侵入。在病叶内病原菌的生存期间很长。病原菌侵入感染后至发生病斑的潜伏期可达3~4个月。一般病菌自4月上旬开始陆续侵入果实,而以5月中旬至6月下旬期间侵入之比例为最高。早期侵入之病原菌以潜伏感染的方式存活在未成熟的梨果上,不会造成病征,一旦果实进入成熟期,病原菌才恢复活动生长,造成梨果的腐烂。目前除了施药防治外,果实提早套袋为较理想的方法。 白纹羽病 ( Rosellinia necatrix Prill.) 为一种土壤传播的根部病害,其病原菌寄主范围甚广。据国外报告,已有170种的禾本或草本植物发现本菌,在台湾果树类已证实柑桔、葡萄、苹果、桃、李、枇杷等作物受到白纹羽病菌的感染。此病是以菌丝感染寄主的根部,菌丝为白色且部份聚成索状致密之构造,类同网纹。菌丝感染寄主时,先拓植于根部表面,然后自表皮侵入,再深入皮层组织。根部受害时,因其吸收及输导功能丧失,以致叶片膨压降低,呈失水萎凋状。侵入之菌丝除在细根出现外,并会沿皮层向主根及茎部蔓延,即使在植株死亡后亦不停止,甚至可上达树干一公尺的高度。植株罹病后,经数月或数年必萎凋死亡,对果树栽培威胁颇大。病原菌借菌丝感染,亦借菌丝传播。除了借攀附土壤中无生命力的有机质蔓延外,亦可借台湾常见的杂草「香附子」的块茎及走茎进行传播。本菌的菌丝会在香附子的根部拓殖,唯不会造成香附子的死亡。该病目前尚未推荐防治药剂,惟发现病株时即刻拔除,并彻底清除病根及土香草,短期内不可种植其他感病果树。 叶缘焦枯病( Xylella fastidiosa Wells et al.) 田间病征每年7月初左右开始出现叶缘焦枯,主要特征是叶片边缘及叶尖处出现褐化现象,褐化部份会逐渐转为焦枯,有些邻近健全组织会有黄化,褐化部位会逐渐向叶之中肋方向扩大,愈合焦枯之面积有些仅占叶之小部份,较严重者可达叶面积一半,并会提早落叶,罹病枝条随着季节发展叶缘焦枯之叶片会渐增加,徒长枝之叶片通常在8~9月才开始出现病征,由下位叶逐渐往上出现叶缘焦枯之趋势,罹病的枝条逐年有明显生长受阻,罹病株高接之果实变小,影响产量,严重者枝干会形成枝枯,3~5年后整株会逐渐死亡。本病由Xylella fastidiosa局限导管细菌引起,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单一存在或连成线状,无鞭毛,直杆状,具有波浪状细胞壁,大小为0.2~0.47×1.14~3.39 um,好氧性,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病菌在罹病寄主的特性是栖息并聚集在导管内,部份或全部阻塞导管,造成寄主生理代谢失调而表现出叶缘焦枯之病征。国外局限导管细菌群引起之许多植物病害已被证实为浮尘子传播,田间传播方式可能以罹病株为初次接种源,于适当时机再以昆虫传播媒介为二次接种源,田间亦可能有潜在寄主存在。若发现病株时可加以拔除,减少接种源,并妥善管理梨园,维持树势强壮,病株绝不可供接穗及插秧用。 叶背煤病[ Pseudocercospora piricola (Sawada) Yen] 本病发生于平地之横山梨,老叶上初呈黄色病斑,背面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大小1~3公厘,表面有灰霉状物,为本病病菌之分生孢子,亦为重要之感染源,严重时全叶布满病斑,并相愈合,导致叶片褐化而脱落。 胴枯病 ( Phomopsis fukushii Tanaka et Endo) 本病主要发生于枝条及树干上,近年来高接切口处普遍受危害,本病菌多由伤口侵入木质部,受害处呈黑色或淡红褐色,皮凹陷干枯,菌丝侵入表面着生黑色小粒状之柄子器与健全部相界处有小裂痕,感病枝条会枯死,树干部被害扩大后可使植株树势衰弱。本病菌病原性不强,但管理不良果园发生猖獗,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宜妥善管理梨园维持树势强壮。 赤衣病[ 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 & Broome) Burds] 为多犯性,寄主范围很广,茶树、檬果、枇杷、柑桔、苹果、荔枝及杨桃皆受危害。主要危害枝条及树干,被害枝条叶片先枯萎,枝条上及树干上于春天出现许多白色菌丝,后转淡红色,如披红衣,颇易辨别,后期菌丝渐消失或干缩,被害处树枝或树干龟裂或脱落,被害枝条枯死。本病菌在梨树上病原性较不强,本病自春季发生至夏季最为严重,入秋后发生较微,冬季则不发生。 4~5月梅雨期若发现病株即刻砍除烧毁,可有效的抑制该病的蔓延。 褐根病 (Phellinus oxius) 本病使植株生育衰退、叶片变色,终使整株枯死,有时亦有立即枯死者,被害根部表面褐色菌丝易粘土粒,根部开始时材质变白,有褐色条纹出现,大小植株皆会受害。被害树地际部或树干处秋季会产生子实体。本病寄主范围极广,龙眼、枇杷、荔枝、梅、柿、杨桃及莲雾等,除此之外许多森林树木亦为本菌寄生。田间发生病株应加以砍除,彻底除去病株根部,发现树干基部有长子实体,亦应清除并烧毁。 褐斑病 ( Septoria piricola Des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