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设施园艺系指利用设备, 改善园艺作物之生产环境─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 壤、养分等, 以提供作物最适宜之生长条件, 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调节产 期之目的。故设施栽培又称之为保护栽培。设施栽培依据其所使用的材料及设备, 造价及型式差别甚大, 就本省蔬菜设施栽培面积的单位造价, 以每0.1 公顷5 万元以下者居多, 镀锌铁管搭架塑胶网布室面积次之, 水耕蔬菜栽培面积则尚 逐年发展增加中。设施内的环境与露地栽培者不同, 连带地影响到病害相的改变, 设施造价高昂之后, 设施往往固定下来, 土壤翻耕不易, 且经年耕作,容易造成 连作障害。在本省, 为使设施内短期作物能够周年栽培, 多作型低架蔬菜栽培设 施正逐年示范推广中。农业药剂用来防治病虫害后, 农药的残留量, 抗药性菌系 的出现等问题, 皆不容忽视。本文拟就设施内环境、病害发生、 设施内环境 在设施的密闭环境内, 冬季白天的温度升高, 在台湾的亚热带气候环境, 夏季的白天温度更高达45℃ 以上, 夜间则恢复至与室外温度相仿。就相对湿度 而言, 在室外白天温度升高后, 湿度减低, 夜间湿度又回升; 密闭设施内, 除 非在缺水状况, 否则皆长期处于饱和湿度状态下。在这种设施内温度、湿度状态 下,对于作物的异常生长(生理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的发生皆有很密切的关系。 譬如温度超过35℃ 后, 植株茎叶生长、花器分化、减数分裂、授粉受精就受影 响。 45℃ 以上的温度即会造成日烧现象。譬如温度超过 25℃, 容易发生瓜类白 粉病、蔓割病、蔓枯病, 蕃茄萎凋病、青枯病。 20℃ 左右容易发生的病害有胡 瓜露菌病、菌核病、灰霉病、细菌性斑点病、蕃茄晚疫病, 其中胡瓜露菌病、细 菌性斑点病、蕃茄晚疫病更需要有相对湿度96% 以上的高湿度环境。若在干燥 状态下,白粉病较易发生。设施内高温干燥或低温多湿环境下, 病害发生较多, 故作物生育适温、适湿的控制极为重要。设施内为了防止高温, 必须考虑设施 的换气能力、天窗或侧窗的开设、换气扇的装设等, 而天井的设置、塑胶布的透 水性则影响水滴的泼溅与内渗, 间接与病害的发生有关。 设施内土壤 91 设施内的肥料养分较少受到降雨流失, 集约耕作施肥多量的结果, 往往造 成矿物盐类的累积, 由于土壤水分蒸发的毛细管上升现象, 肥料养分更集积在 表土层, 对于浅根作物易受肥害。盐类的累积, 也造成矿物元素间的拮抗作用, 造成养分缺乏或过多毒害。本省设施栽培有些位于水田区内, 地下水位高, 排水 不良造成多湿环境, 易造成土壤传播性病害的猖獗。由于设施内较为高温, 土壤 微生物活动旺盛, 有机质肥料的分解快速。有机质除了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 外,更具有酸咸度的缓冲能力, 故设施内每年要较露地栽培者施用更多量的有机 质肥料。 设施内病害防治对策 (一)、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1.地上部: (1).光线管理:日照过强对作物生育有害, 可以黑寒冷纱遮光, 而各种作物都有 其最适光线需求量, 如茄科、葫芦科需要有4~7 万Lux , 豌豆、芹菜、芜菁 需1~4 万Lux , 叶菜类需1~3 万Lux 的光强度。 (2).温度、湿度管理:各种作物皆有其生育适温, 如胡瓜日间适温23~28℃ , 夜间适温10~15℃ , 极端温度8~35℃ , 地温则以18~20℃ 最适合, 极端 温度 13~25℃ 。温室洋香瓜日间适温20~25℃ , 夜间适温10~15℃ , 极端 温度8~35℃ , 地温则以15~18℃ 最适合, 极端温度13~25℃ 。最好设定 设施内温度在其最高界限温度下5℃ , 最低界限温度上2~3℃ 。相对湿度以 60~70% 最佳, 简易设施内应注意其排水、白天中午的换气或畦面覆盖以减少 蒸发, 避免过高的相对湿度。 2.地下部: (1).地温管理:过于高温, 根部呼吸旺盛, 容易造成缺氧, 温度过低则影响水分 及养分的吸收。 (2).土壤管理:必须注意过湿、通气不良问题, 多施有机质肥料, 必要时予以深 耕。 (3).灌溉管理:根据气候及作物的生育状况, 适度的灌溉, 避免干燥及过于潮 湿。 (4).肥培管理:作物栽培前必须测定土壤电导度(EC)及酸碱度(pH)值, 做为日后 施肥之基准。一旦盐类浓度过高发生毒害时, 可以深耕, 施用有机质肥料, 以增 加保肥及酸咸度的缓冲能力; 于夏季休闲期湛水, 除盐兼具土壤消毒效果。种植 禾本科短期作物, 以吸收前作过剩矿物质盐类, 并可兼收轮作效果。 (二)、传染性病害的防治 1.空气传播性病害 92 (1).温度、湿度管理:温度及湿度皆为病害发生的条件, 在冬季, 设施有保温效 果, 在夜间温度降低后, 湿度过饱和而在叶面结露, 为防止湿度过高, 可以打 开天窗、换气扇及畦面覆盖。 (2).采用抗病性品种。 (3).药剂防治:农药的应用, 具有速效及节省劳力等优点, 但在密闭设施内较不 适合采行液体撒布, 可以采用熏蒸剂或微粒喷雾机, 令农药微粒子悬浮附着植 物表面, 可以避免高湿且较为省力。此外, 必须避免农药的连用、滥用, 以减少 抗药性菌系的出现。 2.土壤传播性病害 (1).耕种防治法:包括选择作物种类、品种、采用抗病砧木、避免连作、多施有 机质肥料、施用SH 土壤添加物、注意田间卫生等。 (2).种子消毒:土壤传播性病害, 大多亦可经由种子传播, 可以浸渍或粉衣法消 毒种子。 (3).土壤消毒:包括化学药剂熏蒸、热气消毒、太阳能利用等, 但应避免消毒后 病原菌的二次污染。 3.病毒性病害 (1).机械传播型病毒:如烟草嵌纹病毒、胡瓜绿斑嵌纹病毒, 从育苗、移植、嫁 接、管理等过程, 都应避免接触传播。为确保种子不带病毒, 可以磷酸三钠浸种 去除种子表面污染的病毒, 或以70℃干热处理2-3 天。番茄的烟草嵌纹病毒 (TMV)病害, 亦可采用抗病品种及弱毒品系事先接种, 以收交叉保护效果。 (2).昆虫传播型病毒:避免媒介昆虫进入设施内, 采用组织培养苗,以防范昆虫 附着种苗上。并且定期喷洒杀虫剂以驱除媒介昆虫。 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其防治 就设施栽培蔬菜种类的种植面积, 以短期叶菜类为主, 包括菠菜、蕹菜、苋 菜、芥菜、白菜、芹菜、油菜等。果菜类包括有瓜类、甜椒、茄子、番茄等。十 字花科作物容易发生的病害有黑腐病、软腐病、露菌病、立枯病、黑斑病等,番 茄易发生青枯病、白粉病、晚疫病、早疫病、毒素病、尻腐病等。蕹菜有白锈病、 黑星病。甜椒易发生白粉病、疫病、毒素病、生理性芽枯病。洋香瓜易发生白粉 病、蔓枯病、线虫病、毒素病、生理性绿斑病、酦酵果等。胡瓜易发生细菌性斑 点病、露菌病、疫病、毒素病等, 本文简述上述各病害的防治方法, 相关资料详 见植物保护手册推荐药剂及参考文献所叙述的综合防治方法。 Ⅰ、胡瓜病害: 一、细菌性斑点病: 1.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 Bryan) Carsner 93 2.病征: 本细菌可为害叶、茎及果实, 叶片上初出现水浸状不整形或角斑, 水浸 状病斑不久转灰褐色, 组织破裂而呈小洞。 3.发生生态: 病斑在湿润时细菌泥溢出, 干后呈白色, 借水把细菌泥带到健康 处感染使其发病。本病在南部于春季时发生。 4.防治方法: (1).病原菌在种子内外越冬或潜伏, 但经过3 年病原菌会死亡, 故可使用收获后 3 年的种子。 (2).以杀菌剂消毒种子。 (3).拔除、烧弃病株。 (4).以6 - 6 , 7 - 7 式波尔多液喷撒, 或40 % 铜快得宁混合可湿性粉剂500 倍稀释液防治。 二、露菌病: 1.病原: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Sawada 属卵菌纲 2.病征: 本病主要发生于叶片, 初期叶片产生黄色褪色斑点, 病斑扩展因受叶 限制而呈多角形, 病斑部下表皮可产生暗色到灰黑色霉状物, 为病原之孢子囊 及孢子囊柄。 3.发生生态: 湿度高时, 病原孢囊柄自寄主气孔伸出, 着生孢子囊, 成熟时脱 落, 遇湿发芽, 形成游走孢子, 由气孔侵入为害。最适发病温度 16-22 C,排水 不良、阴雨天、密植及氮肥过多, 易使露菌病发生。 4.防治方法: (1).实施轮作。 (2).注意田间卫生, 拔除病株。 (3).畦面铺稻草减 少病原随雨水泼溅传播。 (4).采竹篱式栽培, 保持排水良好及通风。 (5).避免多 施氮肥, 三要素适当使用。 (6).按植物保护手册推荐药剂如58%锌锰灭达乐混 合可湿性粉剂400 倍稀释液等选择使用。 三、疫病: 1.病原: 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 属卵菌纲 2.病征: 病株之茎基、茎或叶柄有水浸状软腐, 最后病部隘缩; 病叶初呈水浸状, 暗绿色大型病斑, 天晴后变为褐色、干枯、易破裂, 果实亦可呈水浸状腐烂之病 征。 3.发生生态: 病原游走孢子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 最适发病温度28 - 32 ℃, 土壤偏酸性、排水不良、土壤过湿或氮肥过多皆助长病害之发生。 4.防治方法: (1).与水田轮作, 降低传染源。 (2).注意排水良好、清除并烧毁病 株。 (3).采用鸡粪或牛粪作基肥, 其他如豆饼或堆肥较不适宜。 (4).使用 25% 依得利乳剂1,500 倍或35%依得利可湿性粉剂2,000 倍稀释液, 每株灌注 500 公撮, 每7 - 10 天灌一次, 共灌3 - 5 次。 四、毒素病: 1.病原: 病毒种类主要有矮南瓜黄化嵌纹病毒(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 ZYMV )、木瓜轮点病毒西瓜系统( Papaya ringspot virus, Type W 94 isolate, PRV-W )、胡瓜嵌纹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 , CMV )、胡瓜绿 斑嵌纹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甜瓜脉绿嵌纹病 毒(Melon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 , MVbMV ) 和西瓜银斑病毒( Watermelon silver mottle, WSMV )。 2.病征: 包括叶片黄化、嵌纹、脉绿、皱缩、变形、矮化; 果实表面凹凸不平、 色泽不均、变小、发育不良等; 影响瓜果之商品价值。田间植株常两种以上之 病毒复合感染, 不易单由病征分辨是何种病毒感染。 3.发生生态: 胡瓜嵌纹病毒、木瓜轮点病毒之西瓜系统及西瓜嵌纹病毒主要是由 桃蚜及棉蚜媒介传播。胡瓜绿斑嵌纹病毒主要是由种子带毒传播, 亦可经由摘 心、疏果而蔓延。 4.防治方法: (1).栽培抗病品种: 如胡瓜品种金钟147、丽燕、稳龙5 号及黑皮 大瓜等品种较具抵抗性。 (2).避免在病田采种, 或种子采收后为干热(70℃, 3 天)处理去毒。 (3).畦面覆盖银色塑胶布或散布矿物油于生长初期的植株, 可减 轻为害程度。 (4).注意田间卫生, 清除越冬寄主。 (5).避免摘心及茎叶损伤; 充 分施肥, 使植株生长良好, 可减轻受害。 (6).防治媒介昆虫, 可择用有机磷剂或 植物保护手册推荐药剂。 Ⅱ、洋香瓜病害: 一、白粉病: 1. 病原: Erysiphe cichoracearum (Schlecht.) Poll. 及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 属子囊菌纲 2.病征: 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白粉状斑点, 后来变为灰色或暗灰色, 上面产生黑 色小点之子囊壳; 最后病斑扩大, 相互连结终使叶片枯死。亦可为害瓜类叶柄、 茎及果实。 3.发生生态: 无性世代之分生孢子借风传播, 于土壤干燥及光线不足的环境下 为害严重。在适宜的环境, 本病害在设施内蔓延极速。 4.防治方法: (1).注意田间卫生, 采收后应清除残株。 (2).栽培较抗病品种。 (3). 保持设施内湿度可减轻白粉病, 但往往使露菌病发生严重。 (4) 可轮流使用免赖 得或其他如植物保护手册推荐之药剂。 二、蔓枯病: 1.病原: Didymella bryoniae属子囊菌纲,Phoma cucurbitacearum属不完全菌 纲 2.病征: 初期瓜蔓产生深绿色水浸状病斑, 并有流胶现象, 后期病斑转为褐色, 严重时萎凋死亡。叶部受害, 呈水浸状黄化坏疽, 提早枯死; 果实罹病产生黑色 龟裂凹陷病斑, 发育不良或提早落果。病部着生褐色小粒状柄子壳或子囊壳。 95 3.发生生态: 本病可经由种子传播, 病原可存活病蔓上或土中残株。以柄孢子及 子囊孢子经由表皮侵入幼苗, 或经由气孔、伤口侵入成株。 4.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2).注意田间卫生, 采收后应清除残株。 (3).选用 抗病品种。 (3).注意排水良好。 (4).罹病初期, 以利刀削去病斑部, 涂抹锌锰乃 浦可湿性粉剂或按植物保护手册推荐药剂18% 贝芬宁混合水悬粉于发病初期 开始施用。 三、线虫病: 1.病原: Meloidogyne spp. 2.病征: 在根部产生肿瘤; 地上部叶片色泽变淡, 黄化, 生育不良, 甚至枯萎。 3.发生生态: 线虫可在土壤中残存一至二作物期, 以卵或幼虫渡过不良环境。幼 虫侵入根部后, 雌虫在内皮层固定位置, 虫体开始膨胀; 寄主细胞亦开始肿大, 形成瘤状。 4.防治方法: (1).实施水稻轮作, 因根瘤线虫不耐水淹。 (2).注意田间卫生及清 除杂草。 (3).夏季高温期间, 以塑胶布覆盖地面, 利用太阳能消毒土壤以为防 治。 (4).使用10%托福松粒剂, 于种植当日施于植穴, 每公顷施用量15 公斤。 四、毒素病: 参考胡瓜毒素病。 五、生理性绿斑病: 1.病因: 生理障碍。 (1).日照不足, (2).土壤水分或空气中相对湿度过高, (3). 氮肥过多, (4).叶数过多, 着果数不足, (5).农药撒布不当所致。 2.病征: 果皮呈现油浸状斑点, 中央部微木栓化, 渐扩大为小圆绿斑, 影响商 品价值。 3.防治方法: (1).勿多施氮肥, (2).土壤水分控制, (3).着果后, 果实肥大期注 意换气, (4).着果数确定后, 全数除去孙蔓, (5).药剂撒布在着果期后, 应注意 药害。 六、隧道栽培发酵果: 1.病因: (1).氮肥、钾肥施用过多, (2).土壤太干燥, 影响果实内部对于钙的吸 收, 引起果肉细胞间崩坏现象。香兰洋香瓜较易发生。 2.病征: 果肉呈水浸状, 着色不良, 产生恶臭。 3.防治方法: (1).选用不易发酵品种, 如新世纪、天香, (2).避免土壤过干, (3). 节制N、K 肥的使用, (4).施用150 Kg/0.1 ha 的苦土石灰。 Ⅲ、蕹菜病害: 一、白锈病: 1.病原: Albugo ipomoeae-aquaticae Sawada 属卵菌纲96 2.病征: 于叶背面生出白色不规则肿胀小斑点, 其表面破裂露出白色粉末(游走 孢子囊)。叶上表面病斑部褪色, 变成轮廓不清的黄斑。 3.防治方法: (1).避免连作, (2).田间卫生, (3).药剂防治: 同露菌病用药, 如 80%锰乃浦可湿性粉剂, 58%锌锰灭达乐混合可湿性粉剂。 二、黑星病: 1.病原: Alternaria bataticola Ikata 属不完全菌纲 2.病征: 叶上形成深褐色圆形, 径2-3mm 病斑, 渐扩及1cm 左右, 以至出现 同心圆状之轮纹。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3.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2).田间卫生, (3).药剂防治: 参考使用75%四 氯异苯睛可湿性粉剂700 倍稀释液防治。 Ⅳ、番茄病害: 一、青枯病: 1.病原: Pseudomonas solanaearum Smith 2.病征: 早期茎f 叶忽呈失水萋凋, 早晚又会恢复, 病势渐严重呈青枯状。被害 茎部横切面, 可见导管褐变, 且溢出白浊状黏液, 为细菌菌泥。 3.发生生态: (1).本菌在寄主体内可存活6 个月, 土坏中14 个月以上, 附着 种子可存活 5 个月。 (2).气温及地温超过 20℃时, 易发病。 (3).土壤微酸, 易 发病, 土壤过湿, 多施氮肥易发病。 (4).除侵害番茄、茄子外, 亦侵害烟草、马 铃薯、辣椒。其他如萝卜、胡麻、茶、花生、敏豆、碗豆、草莓等28 科100 种作物亦会受害。 4.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 (2).实施2 年轮作, 与瓜类、禾本科或豆科作物。 (3).施用石灰调整 pH 至 8.0 左右。 (4).土壤消毒工作困难, 故本病以预防为 主。 (5).排水良好。 (6).避免伤根, 防治线虫以免造成伤口。 (7).高温期间, 畦 面敷草, 防止土温升高。 二、白粉病: 1.病原: Leveillula taurica (Lev.) Arn. 属子囊菌纲 2.病征; 主要为害叶部, 初期病征呈现细小白粉状斑点于叶背, 渐扩大使下表 面覆上一层白粉, 叶上表面呈淡褐病斑, 叶片易掉落。严重时, 叶上表面亦可见 白粉。 3.发生生态: 以分生孢子靠风飞散传播。 4.防治方法: (1).栽培抗病品种, (2).定期喷药防治: 参考使用香瓜白粉病之 60%赛福保净可湿性粉剂(Thiophanate- methyl + triflumizole) 1,500 等防治。 三、晚疫病: 1.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deBary 属卵菌纲97 2.病征: 可为害叶、茎及果实。被害部初呈水浸状, 不久转为深褐色, 向四周扩 大。高温时病斑边缘产生白色霉状物, 是为本菌之游走孢子囊, 严重时幼苗及成 株皆会死亡。 3.发生生态: 天气冷凉多湿时, 土壤水分过多, 本病易发生。借雨水或雾释放出 游走孢子传播, 本菌亦可为害马铃薯。 4.防治方法: (1).不可密植, 少施用N 肥, 选择排水良好地区种植, (2).清除 病株并烧毁, (3).实施轮作, (4).药剂防治: 任选80%免得烂可湿性粉剂500 倍, 25%依得利乳剂1,500 倍, 75%四氯异苯睛可湿性粉剂600 倍稀释液防治。 四、早疫病: 1.病原: Alternaria solani (Ell. et Ev.) Sor. 属不完全菌纲 2.病征: 主要发生于叶片上, 茎、叶柄、果实亦可为害。叶片罹病时, 初期产生 暗褐色水浸状小斑点, 以后病斑部逐渐扩大, 呈圆形至纺锤形, 病斑部呈同心 轮纹, 严重时多数病斑互相愈合。果实罹病时, 初期产生褐色稍凹陷之小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 严重时多数病斑互相愈合。遇高湿度时病斑部产生灰色霉状物, 为病原菌之分生孢子。 3.发生生态: 高湿度有利于孢子产生, 分生孢子主要借于气流、移植、附着果实 及种子而传播。以28 - 30℃发芽最为迅速, 经由表皮侵入而造成坏疽, 亦可借 昆虫或机械伤害而侵入。 4.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免赖得、伏赐丁, (2).药剂防治: 锌锰乃浦可湿性 粉剂, 免赖得可湿性粉剂, 37.5%氢氧化铜水悬粉。 五、毒素病: 1.病原: (1).蕃茄嵌纹病: 蕃茄嵌纹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 ToMV = 烟草 嵌纹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 Tomato strain), 胡瓜嵌纹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2).蕃茄斑驳嵌纹病: 由马铃薯病毒A(PVA) 引起; (3).蕃茄条斑嵌纹病: 由马铃薯微斑嵌纹病毒(PVX)引起。 (4).蕃茄皱缩 嵌纹病: 由单股DNA 型的双子星病毒感染。 2.病征: 新叶叶脉透明化, 呈浓淡绿嵌纹, 小叶变小甚或呈丝状, 茎矮化或呈 丛生状, 花易落, 果变劣, 减产。 3.防治方法: 毒素病尚未有药剂防治。 (1).自健株采种, 并使用无病毒种子, 不 宜单独提前种植, (2).苗床用溴化甲浣消毒以防TMV 经由土壤传染。 (3).畦面 覆盖银灰色塑胶布。 (4).种子可用血清检定是否得毒素病, 采用无病种子。种子 亦可用热风处理70 - 75℃或用3 - 10%磷酸三钠浸20 分钟, 再用水洗净。晒 干, 以防 TMV 经由种子传染。 (5).拔除病株及周边中间寄主(茄科杂草、植物)。 (6).接触过病株或抽烟的手, 应洗净后方可进行摘心、摘芽等工作, 以免机械传98 染。 (7).彻底防治媒介昆虫(蚜虫、粉虱)。选用 25.3%美文松乳剂 1,000 倍, 50 %达马松溶液 1,000 倍稀释液防治。 六、尻腐病(果顶腐败病): 1.病因: 缺乏钙质。硝酸钠或硝酸铵施用过量时, 会加重本病的发生。与土壤 水分过度缺乏, 蒸散作用急遽变化有关。 N 过多, P 过少, 本病发生增加。 2.病征: 最初在果实末端成水净状, 病斑扩大且果实末端腐烂果肉皱缩, 果皮 变黑而革质化。 3.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性品种。 (2).种植前, 施用石灰。 (3).栽培地应有足 够有机质。 (4).勿偏用氮肥, N-P-K : 4-12-4。 (5).结果期, 勿使缺水, 使田间 供水平衡。 (6).撒布氯化钙1,000 倍液, 每周一次, 采收前4 天停止。 七、果实黑变、白变病 1.病因: 黑变: 日照不足, 低温、多肥、过湿、缺钾, 氮素代谢异常, 亚硝酸 聚积, 影响解糖作用, 根呼吸障害。与品种有关。白变: TMV 感染的 shock 反 应, 与品种有关。即抗 TMV 低的品种易发生。 2.病征: 维管束, 果面褪变, 黑条多位于照面。果实着色不良, 残绿, 组织变 硬, 果皮组织凹陷, 光泽变硬, 着色不良。二者失去食用价值。 3.防治方法: 黑变: (1).选择抗病品种。 (2).透光、疏植。 (3).多用铵态氮, 注 意缺钾问题。 (4).注意灌溉勿过湿。白变: (1).选用抗 TMV 品种病。 (2).弱毒 品系接种之交叉保护。 Ⅴ、甜椒病害: 一、白粉病: 参考番茄白粉病。 二、毒素病: 1.病原: (1).烟草嵌纹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 Tomato strain), (2). 胡瓜嵌纹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 (3).马铃薯病毒Y(PVY), (4).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 CVMV)。 2.病征: 以幼叶症状较明显,叶脉间呈浓绿色,凸起, 叶片变小, 叶缘卷曲, 造 成畸形嵌纹; 植株矮化。有时果实亦会出现嵌纹。 3.发病生态: (1).病毒存在甜椒及其他寄主上, 接种源广泛存在田间。 (2).经由 蚜虫媒介传播。 (3).辣椒比甜椒较具抗病性。 4.防治方法: (1).栽植耐病性品种。 (2).自健康植株上采种。 (3).拔除病株。 (4). 防治媒介蚜虫: 甜椒育苗期使用80 目网纱保护, 可防蚜虫传毒。 11 - 2 月, 每 周使用一次0.75%夏油乳剂及友村796 乳剂, 配合每二周喷洒一次2.8%第 灭宁乳剂, 50%马拉松乳剂。 三、疫病: 99 1.病原: Phytophthora capsici Katsura 属卵菌纲 2.病征: 幼苗呈水浸状软腐, 病叶初呈水浸状, 暗绿色大型病斑, 褐色、干枯、 易破裂, 果实呈暗绿色水浸状斑, 根部呈黑褐色腐烂之病征。 3.发生生态: 病原游走孢子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 以高温多湿较易发生。 4.防治方法: (1).种子以50%盖普丹可湿性粉剂拌种。 (2).注意排水良好、清 除并烧毁病株。 (3).以银黑色塑胶布或稻草覆盖畦面。 (4).使用 25%依得利乳 剂1,500 倍或35%依得利可湿性粉剂2,000 倍稀释液, 每株灌注500 公撮, 每 7 - 10 天灌一次, 共灌 3 - 5 次。 Ⅵ、其他: 一、莴苣黑斑病: 1.病原: Alternaria tenuis 属不完全菌纲 2.病征: 叶片呈同心轮纹病斑, 深褐色, 由下位叶开始, 自叶缘向内干枯。 3.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 (2).处理病叶, (3).药剂防治: 参考选用锌锰乃浦 可湿性粉剂, 免赖得可湿性粉剂。 二、苋菜白锈病: 1.病原: Albugo bliti (Biv.) Kuntze 属卵菌纲 2.病征: 于叶背面生出白色不规则肿胀小斑点, 其表面破裂露出白色粉末(游走 孢子囊)。叶上表面病斑部褪色, 变成轮廓不清的黄斑。 3.防治方法: (1).避免连作, (2).田间卫生, (3).药剂防治: 同露菌病用药, 如 80%锰乃浦可湿性粉剂, 58%锌锰灭达乐混合可湿性粉剂。 结 语 设施栽培的采用, 改善了作物生长的环境, 其耕种品种及栽培管理方式与 露地栽培也有些差别, 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因子的改变, 病害发生的种类及 其发病度亦有所不同, 预防重于治疗、综合防治法是最好的防治策略。此外, 周 年栽培或调节产期, 往往变更栽培时期, 造成作物本身生理上的异常, 出现一 些生理性病害, 对其发生的原因、防治方法, 有待更进一步的探讨。养液栽培的 病害防治方法与土耕栽培者大同小异, 但营养液的消毒最为重要, 除了注意卫 生外, 杀菌剂的添加、紫外线及超音波的联合使用等方法尚有待建立。除了土壤 传染性病害外, 土壤质地改变、排水不良、酸化、养分缺乏、养分过剩、盐类累 积不平衡、耕盘形成等皆与连作障害有关, 以轮作、有机质肥料的施用、施肥管 理等技术最为重要。 七、参考文献 1.林俊义。 1988。精致蔬菜, 从病害防治着手。兴农 235:4-14 。 100 2.高桥和彦、西泰道编。 1977。原色施设野菜 生理障害 病害 。农山渔村文化 协会。东京。 221 p. 3.许永华。 1988。叶菜类蔬菜重要病害。兴农 237:30-34 。 4.郭孚耀。 1988。甜椒设施栽培。兴农 236:28-34 。 5.黄杉菧、程永雄、杜金池。 1988。洋香瓜隧道式栽培对病虫害发生之影响。台 南区农业改良场研究汇报 21:25-32 。 6.赖森雄。 1988。利用设施栽培蔬菜。兴农 237:5-20 。 7.蔡竹固、谢水来、柳台生。 1987。简易设施蔬菜栽培现况与展望。台湾农业 23(4):69-73 。 8.蔡竹固。 1988。瓜类病害及其防治。嘉义农专推广简讯 27: 12 - 14。 9.蔡竹固、童伯开。 1989。设施蔬菜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台湾农业 25(4): 5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