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兰花的欣赏
|
|
|
如何欣赏国兰,是一门颇为深奥的学问。俗云“识者是宝,不识者是草”。历 代兰界人士和文人骚客对于赏兰,有如面对一位芳容秀美,身材苗条而又被戴上黑 色面纱的妙龄女郎,蒙上了一层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神秘色彩。其实,对大多数 入门不久的兰花爱好者来说,不宜把赏兰搞得过于玄虚,最好从增添生活情趣的审 美角度上来品味国兰的风采。 (一)中外赏兰的异同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兰花的国家。最初有了人工栽培的活动,然后才发展有 欣赏的求索。据史料记载,唐代由于文化艺术相当繁荣,养兰赏兰亦随之而兴起, 当时诗人王维对养兰就颇有研究,他曾将自己积累的“用黄磁斗,养以绮石,累年 弥盛”的经验,以及赏兰要有闲心、静心、耐心的观点传于后世。到了宋代喜爱养 兰之风更盛,赏兰的水平比唐代又推进了一步,在《金漳兰谱》、《王氏兰谱》中 对如何赏兰作了深刻的论述。那时的士大夫对秋兰最感兴趣。他们赏兰着重于赏花 ,不但细观花形花貌,更对花色逐趋倾心,除了鉴赏浅紫、深紫、暗红等花色外, 对纯属黄白等素色的兰花大加赞赏。元代的养兰技艺和观赏水平又比宋代有所提 高,不少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对兰花的香味如痴如醉。诗人余同麓所吟的“手培兰 蕊两三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至明家里兰花 的芬芳,把户外的蝴蝶也吸引来了。到明代和清代,由于有了兰花历史的借鉴,有 素养的艺兰家不断辈出,并有许多关于兰花的专著。诸如陈扶摇的《花镜》,朱克 柔的《第一香笔记》和区金策的《岭海兰言》等对养兰赏兰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建国以后,兰花在整个园林花卉事业中仍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和潜质。喜爱兰花 的人士与日俱增别是20世纪8O年代以来,许多地区掀起了“兰花 热”,家庭养兰越来越多,因而对兰花欣赏的层次也相应扩大了。著名的兰花学者 、专家吴应祥、陈心启、姚毓缪等从科学的角度阐明国兰的观赏和实用意义,对引 导唯物的赏兰观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长期经受礼义道德,诚实 谦让,艰苦卓绝,奋发进取的熏陶,人们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固有的哲学观、社会观 、道德观和审美观。故对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的国兰,在欣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 特有的基本格调。尽管国兰的样貌并不惊人,也无浓妆艳抹的姿色,但从古人关于 “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等论述,被世 间视为高洁、典雅、淡泊、傲骨的象征。不少人把兰花推祟为“花中君子”,对 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凡属美好的事物常以兰花加以比喻 。诸如歌颂真挚的友情谓之“兰谊”,赞美优秀作品称为“兰章”,对杰出的人物 去世比作“兰摧玉折”,把兰品与人品连在一起,并当之为“养心之花”。 在宋代之后,国兰陆续传到日本,至16世叶,日本又从我国大量输入春兰和蕙 兰,然后形成了他们自身的兰花产业。1780年国兰又传至英国,再传至欧美各地。 朝鲜、越南等也有兰花的分布。但在国外,尤以白色人种为主的国家,他们所栽植 的大多数为气生兰,即泛称洋兰,他们对赏兰的观念和心态与我国有很大差异。 ①中国人赏兰大多倾向于崇尚自然,把国兰的本来面貌、姿态和长势原原本本 地保持于盆具之中,从静感方面欣赏兰花的天然之美。他们认为“浓处味常短,淡 中趣独真”,喜爱兰花那种恬淡素雅,清心似水的风韵。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只 是发掘和利用自然界中所涌现的各种兰花,而极少用人工去选育或创造脱颖而出的 新品种。在国外,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人仍保持有中国人赏兰的特点外 ,以欧美人士为代表的赏兰观点截然不同,他们大多着重于表现和满足自我,喜爱 五彩纷呈、鲜艳夺目的洋兰,使自己的感官得到热烈和刺激的反应,以抒发其奔放 型的灵性,让文化生活显得更为动感。故他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不浓。国外不少园 艺家还千方百计选育新的品种,竭力培养洋兰和各种奇花异草,追求丰富多采的生 活。
②中国人赏兰注重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古代曾有诗云:“虽无艳色如娇女, 自有幽香似德人”。把兰花视为“德花”,要养德就得养兰,养兰更能养德。有些 自鸣清高之士,平生只爱兰花一种。每当兰花一开,其它一切美色都不屑一顾。曾 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平生只爱画竹与画兰,他最为赏识兰花的幽洁品质 ,他才名满天下,却从不趋炎附势,妄取利禄,因而不符合权贵者的口味,致使贫 困潦倒而死于扬州。即使到了近代,国兰在民间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远。张学良将军 被囚禁了数十个 春秋,现年逾9甸,仍常与夫人赵四小姐一起养兰赏兰。他曾对记者说:“兰是花 中的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不但我喜欢 ,内子也很喜欢”。他在家里种国兰200多盆,岁岁青翠,年年绽花。但在国外人 们却极少把欣赏花卉同意识形态相联系,他们认为赏花乃是视觉对优美事物的一种 享受,无须自我约束,也不必借花来寻求思想上的疏导。 ③在中国除了以兰花求财者外,真正喜爱兰花的人,大多是养兰与赏兰相结合 ,他们经常亲自栽培管理,有时还上山采集野生品种,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品味 兰花之美,求得深入实践之乐。而西方人士由于生活节奏紧张,多数人在花店买回 切花瓶插,经过观赏装饰之后就弃之掉之。而中国兰花在国内外均极少切花出售, 外国人家庭盆栽国兰者亦甚少。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