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钵村(北纬25"10"41.4",东经116"58"34.9")
大客户客服电话:18950888550(优先)、18950888778; 零售客服电话:18039897890 客服QQ:18039897890
跳过导航链接
未登录 § 更改密码 | 登录  




   小窗瓶水浸春风 1




   "插花"一词原指戴花,如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
,1"唐杜牧《杏园》诗:"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里的"插"皆指替戴。
"瓶供兴起后,此词才又指其艺。如明张丑说"大率哺花,须要花与瓶称"。"插花"在今天
是通行的讲法,指的是插花艺术或切花艺术。而在古代,多称为"瓶花"、"瓶供"。

    瓶花始于何时,清人西厓在《谈征·物部》中曾加考索:"佛氏有供花之说,亦未闻
用瓶。"然而按《南史》记齐武帝诸子事迹看,"未闻用瓶"之说不确。《南史·齐武帝本
纪》载:"晋安王子懋字云昌,武帝第七子也。诸子中最为清恬。有意思,廉让好学。年
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
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
鲜红,祝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文中的铜罂是一种小口大腹的盛酒器,由于口
小,自然就成了放置莲花的理想器具了。文字记载往往滞后于已发生的现实。据此尚不
能认为插花便是始于南北朝且源自佛氏。因为,从考古学的发掘资料表明,我们祖先很
早就懂得了欣赏花卉,如在河南省陕县出土的距今五千余年的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
绘有由多数五出花瓣组成的花朵纹饰,还有许多其他花卉题材图案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
陶器上陆续发现。考古研究者认为,专门放置花卉的花瓶古已有之,这就是四千五百多
年前出土的云纹彩陶花瓶。这说明了我国的插花艺术一直可以上溯到夏代以前。

    无疑,自佛教传入中土、佛前供花对插花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据日本的研究,
日本插花就是由隋唐时期的高僧传入的,故直至今天,日本的对佛献花仍定为仪式。而
我国的佛前供花,到了唐代发展为宫廷插花,这在敦煌壁画中有所反映。唐罗虬《花九
锡》最早记载了插花、赏花的习俗。"花九锡"之义,似为赐花以九件礼物,即"重顶帷"
,用作瓶花障风;"金剪刀",用作修剪花枝;"甘泉",用以养花;"玉缸",用以贮水插
花;"雕文台座",用来放置花瓶。花缸;"画图",对花状貌绘影;"翻曲",对花制曲奏
乐;"美醑",对花嘬酒品尝;"新诗",对花吟诵诗文。

    五代南唐后主李温的宫中有用隔筒插花的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
拱、阶砌井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①到了宋代,插花日渐风行。诗人每每有
吟咏。如杨万里有诗题为《梅花数枝两小瓷瓶雪寒一夜二瓶冻裂》。通簪,谓花插瓶中
如人簪戴之。张道洽《瓶梅》诗:"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村。"徐献可《书斋
》诗:"瓶花落尽无人管,留得残枝叶自生。"

    ①宋·陶谷《清嘉录》卷二。

    当时并不单是仕宦之家爱此瓶玩,而是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皆有兴致。《武林旧
事》卷二"赏花"记南宋淳熙年间:"禁中赏花非一。先期后苑及修内司分任排办,凡诸苑
亭榭花木,妆点一新,锦帘绢幕,飞梭绣球,以至裀褥设放,器玩盆寞,珍禽异物,各
务奇丽。……至于钟美堂赏大花为极盛。堂前三面、皆以花石为台三层,各植名品,标
以象牌,复以碧幕,台后分植玉绣球数百株,俨如镂玉屏。堂内左右备列三层,雕花彩
槛,护以彩色仕丹画衣,间列碾玉水晶金壶及大食玻璃、官窑等瓶,各替奇品,如姚、
魏、御衣黄、照殿红之类几千朵……"又"端午"载:"以大金瓶数十,遍插葵、榴、桅子
花,环绕殿阁。"毕竟是皇家帝居。自是气势不凡。至于民间景象,则《西湖老人繁胜录
》"端午节"有细腻的写照:"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桅子
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
见也。……虽小家无花瓶青,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
,却不相笑;推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瞧,当时的临安(今杭州)于仲
夏之初、端午前后,已到了都城内外无户不插花的地步了,可见其盛。

    南宋林洪《山家清事》开始提到"插花法",但所留意下和介绍的仅限于整枝、灌养
等纯技术上的护理知识:"插梅,每已当刺以汤。插芙蓉,当以沸汤,闭以叶小项。插莲
,当先花而后水。插桅子,当削枝而槌破。插壮丹、芍药及蜀葵、萱草之类,皆为烧枝
,则尽开。能依此法,则造化之下及者全矣。"

    只是到了明代,插花理论才有了全面的总结,成为一门专项的艺术。(见插图79)
这主要要归功于袁宏道所撰《瓶史》,正是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了插花这门高雅艺术
的正式诞生。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万历进士,著名的文学家,为"公安派"创始
人。著述宏富,有《袁中郎全集》。

    《瓶史》所写,涉及插花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收集花卉上,袁宏道主张就近取之
,"余于诸花,取其近而易致者",这大约是基于由此获得的花卉最为新鲜的道理吧。但
同时他又不肯降低要求,"取之虽近,终不敢滥及凡卉;就使乏花,宁贮竹、柏数枝以充
之"。至于哪些不属于"凡卉",他在"品第"一章中有所透露,诸如梅花、海棠、牡丹、芍
药、榴花、莲花、木樨、菊、腊梅等皆是,且列出这些花中的名品,认为"要以判断群菲
,不得使常闺艳质杂诸奇卉之间",这反映了他个人的审美标准。

    插花古又称瓶供,所市之花称瓶花,花与插花器具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视觉形
象,因此,它们之间的谐调与否,关系到人们的美感效果。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袁宏道对此作了理论性的总结。他指出,"养花瓶亦须精良。譬如玉环、飞燕,不可置
之茅茨,又如嵇、阮、贺、李,不可请之酒食店中。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
骨,砂斑垤起,可渭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
。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觚、尊、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
鹅颈、茄袋、花尊、花囊、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不然,与家堂香火何异
?虽旧亦俗也。然花形自有大小,如壮丹、芍药、莲花,形质既大,不在此限。"他还注
意到,有些插花器具对花具有保护作用,这也是可考虑选择的:"尝闻古铜器人士年久,
受土气深,用以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就瓶结实;陶器亦然。故知瓶之
宝古者,非独以玩。……冬花宜用锡管,北地天寒,冻水能裂铜,不独磁也。"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所有本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