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浴兰汤兮沐芳 2
 |  
                                                |  |  |  
                                                | 
 
 
 汉代,皇家浴池中也常用香汤。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谈到,成帝皇后赵飞燕洗澡
 用的是"五蕴七香汤",她的妹妹赵合德入宫被封为婕妤,亦颇受专宠,洗澡用的是"豆蔻
 汤"。豆蔻者,姜科多年生草本,夏开黄花,其花、种子、壳均可人药,具有行气化湿的
 功效。五蕴七香者,则指多种香料的混合;究竟包含那些花草香药,便不得而知了。
 
 东汉的荒淫君主灵帝,据王嘉《拾遗记》卷六载,他在洛阳西园命建"裸游馆"一千
 间,内设许多浴池。一到夏天,灵帝就拥着一班年纪在十四至十八岁之间的宫女来此避
 暑。这些宫女"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泡在浴池中。由于浴池里煮有西域进献
 的茵墀香,宫人浴罢,余汁随渠流出馆外,香气四溢,被人们称为"流香渠"。这西域的
 茵墀香,系为何物,无考,然从"茵"字草头看,很可能也是一种香花草。
 
 前述赵飞燕的"五蕴七香汤",不免令人联想到后来道家的"五香汤"。据宋张君房《
 云笈七签》卷四十一《七签杂法·沐浴》一节引《三皇经》云:"凡斋戒沐浴,皆为盥汰
 五香汤。五香汤法:用兰香一斤,荆花一斤,零陵香一斤,青木一斤,白檀一斤,凡五
 物,切之以水二斤五斗,煮取一斤二斗,以自洗浴也。此汤辟恶,除不详,气降神灵,
 用之以沐,并治头风。"想来赵皇后之香汤也大同小异吧。这里的五香、前三种为香花,
 后二种为香木,香揉合,其熏袭馥郁之浓烈,鬼神亦足惊也。
 
 道家的斋戒沐浴,其发端可上溯周朝。《周易·系辞》据传为周文王所作,他说:
 "洗心曰齐(同"斋")、防患曰戒。"斋戒就是收心敛性,敬拜神明;沐浴就是通过洁身
 以达到"洗心",以便侍奉上天。所以《孟子)云:"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事上帝。
 "佛家也讲究斋戒沐浴,同出此理。南北朝时,佛教传播于全国,各地寺院中多建有澡堂
 ,为的是僧尼体浴洁身以做佛事。北魏杨街之《洛阳伽徽记》写到洛阳城西宝光寺的园
 子中置有浴堂,就是一例,佛教徒一般都用兰草作香汤洗沐。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即指明了这一点:"庙方四丈,不塘壁,道广四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
 ,所谓"浴兰汤"。"而道家则花样颇多,如前述豆蔻汤、五香汤,取材多种。此外,又有
 用白茅香的,《本草抬遗记》载:白茅香"味甘平,无毒,主恶气,令人身香。煮汁服之
 ,主腹内冷痛。生安南,如茅根。道家用煮汤沐浴。"又有用白芷的。《香谱》载:白芷
 "生下湿地,河东川谷尤佳,近道亦有。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尸虫"者,即道家所
 谓的三尸三虫,概言人体内作祟的虫蛊。
 
 唐朝的宫室浴池更见发展,而尤以唐玄宗骊山华清池最为豪华气派。1982年以来,
 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出华清宫"汤殿"遗址,其中包括宫南皇帝专用的御汤"九龙殿"。杨
 贵妃专用的"贵妃池"(又名"莲花汤")以及供宫室成员或来此避寒的文武百官使用的"星
 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浴池,与古代文献记载和图录相吻合。"贵妃池"是二遗迹
 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使我们得以亲眼见到""汤殿"的宏大规模。这些浴池所蓄之汤皆为
 骊山脚下涌出的天然温泉,由于其中含有天然的矿物质,本已有疗疾的效用,然而,好
 鬼神、尊道教的唐玄宗似犹不足,仍喜欢在汤中放置兰草香药,这可在他作的《惟此温
 泉……》诗"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的句于中表露出来。中唐诗人李商隐《骊山有感
 》,句有"骊山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描写杨贵妃入浴莲花池,"暖香"二字正
 是温泉兰汤的恰切写照。
 
 宋以后,民间公共澡堂盛行。①澡堂之名或呼为"浴肆",或呼为"混堂",更有通名
 "香水行"的,这就是因为浴汤中往往调人花药香料以招待顾客的缘故。香水行因一年四
 季都经营开放,老百姓也就不限于特定的节期,而是随时都可以进行香汤休浴了。这时
 ,其原所由始附着的宗教意义日趋淡漠不显,而护肤养容、防病长生的作用则一目了然
 ,以致人们渐渐地把香汤沐浴仅仅视为是一项卫生活动和舒适的享受而已,再不作他想
 。
 
 ①公共澡堂,据笔者考证,在南朝宋时已出现详见拙文《澡堂史话》,载《文史知
 识》1992年第7期。
 
 ◎兰香浴
 宋洪刍《香谱》卷上引《川本草》:
 兰香,味辛平无毒,主利水道,杀虫毒,辟不祥。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叶似兰
 ,尖长有歧,花红白色,煮水浴以治风。
 
 ◎豆蔻浴
 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坐,凉降神百蕴香。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
 
 ◎茅香花浴
 唐李勣等《唐本草》:
 茅香花,生剑南诸州,其茎叶黑褐色,花白。非白茅也。味苦温无毒,主中恶温胃
 止呕吐。叶苗可煮汤浴,辟邪气,令人香。
 
 ◎菊花,金银花浴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
 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