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说寒英能愈疾 1
|
|
|
以花入药疗病养生,其历史与我国的医史其实一样悠久。
传说我国在太古时代有个司农业、医药的神叫神农,又称炎帝神农,曾遍尝百草, 辨明平、毒、寒、温种种赋性,用为药品治病。古人所说的百草不单指草类,而是花草 、花木(即草本、藤本、本本)甚至灵芝之类寄生的菌类植物均可囊括其中,统而呼之 ,这个传统反映了我国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已对我国大地上生长的各种植物的食用和药用 价值进行了探索,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
神农后来被民间百姓奉为药王菩萨,而以神农的名字命名的《神农本草经》则是一 部我国有着最古老渊源的药物学专书,它汇集了先秦及秦汉时期我国的药物学成就,所 载植物数百种,分别介绍其性味、功用和主治,并根据它们的药物效能和使网目的分为 三品,上品无毒为君,中品微毒称臣,下品毒性剧烈号佐使,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影响。 这些植物中,许多属于显花植物,我们的祖先或用其根,或用其茎,或用其皮,或用其 子,或用其叶,或用其花,作为药材,救死扶伤,疗病养生。
在《神农本草经》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记述:
"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 ,轻身耐老延年。"按,鞠华,即菊花的古写。菊花,古人发现它具有清热明目的功用, 还认为它能养生延年。 "辛夷,味辛温,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黔,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 。"按,辛夷因其花苞初生如荑而味辛,故名。取其花蕾未开,毛茸黄绿,无枝梗者入药 为佳。
"款冬花,味辛温,主效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病寒热邪气。"按,款冬花为菊科多 年生草本,其花蕾含款冬醇、植物甾醇等物质,入药有镇咳的效力。
"旋覆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按,旋 覆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其花入药可止吐、祛痰。
"羊踯躅,味辛温,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虐恶毒诸痹。"按,羊踯躅其花有毒, 须慎用,作法风,止痛药,亦作麻醉药。
"芜花,味辛温,主效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庙底痈肿。杀虫鱼。 "按,芜花又名闷头花。头痛花,其花有毒,入药可以泻水、逐痰。
《神农本草经》中的这些花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验方,在对症医治中得到了广 泛的运用。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经典,它同《神农 本草经》相似,托名上古帝王,通过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的对话形式阐述中国古代对医 理的系统认识。这部专门讨论理论问题的著作还记载了十三种著名的处方,其中可用以 除陈气的汤剂"兰草汤",以菊科的兰草为药材,也属于一种花药治疗。
汉代张仲景,史称"医圣",所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杂病的部分《金匮要略》, 运用君臣佐使理论组方,详细介绍了大量的汤、丸、散、膏、丹等方剂,代表了当时医 药学的最高水平。书中以花入药,例子颇多。如"侯氏黑散"。以菊花为主药,辅以白术 、细辛等十余种药材,可治风癫病;"旋覆花汤方",以旋覆花为主药,可治肝脏气血郁 滞;"红蓝花酒方",单用红蓝花一味,可治妇女腹中血气刺痛;"大黄牡丹汤",以大黄 、牡丹为主药,可治肠痈;"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以芍药为主药之一,分别可治 妊娠腹痛和产后腹痛;"桅子大黄汤"、"桅子豉汤",以桅子为主药,分别可治酒黄疸和 利后虚烦。此外,以款冬花入药的有"射干麻黄汤方",芜花入药的有"十枣汤方",等等 。不过以上诸方须作些区辨,芍药是取其根茎,牡丹是取其茎皮,桅于是取其种子,而 菊花、旋覆花、红蓝花、款冬花、芜花等才是取其花蕾,配药组方。
汉末名医华陀,精内、外、妇、儿、针炙各科,而外科尤为擅长。他当时为病人施 行手术,已使用了一种麻醉剂一一麻沸散。《后汉书·华陀传》载,华陀在给患者治疗 时,"若疾发于内,针药所不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割破腹背,抽 割积聚。"借此方当时没有记载下来。但据后世研究者认为,此方所用主药既是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又名风茄儿,原产热带和亚热带,我国西南至东南有分布,花、叶、种子 入药,花名"风茄花"。"洋金花",种子名"风茄子",花或全株有剧毒,长期以来外用可 治风湿痹痛,内服可作麻醉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曼陀罗花……花、子辛温有 毒,主治诸凤及寒湿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惊痛及脱肛,并入麻药。"又说:"相传此花 ,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于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 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 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曼陀罗花所以有此功效,按现代科学 讲法,是因为它为阿托品属,含有莨菪碱,能麻醉人的中枢神经及末梢神经,抑制腺体分 泌,扩大瞳孔以及驰缓胃肠和气道等平滑肌的痉孪。后人有验方"麻醉散",其配五为, 曼陀罗花三钱,川乌素七分,草乌素七分、赡酥二分,淀粉适量。此方相传即为华陀留 传之历史最古麻醉方。而西方迟至公元1847年才发明麻醉剂,两相比较,东方文明开化 之早,令人惊服。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不属于医籍,但这部问世于晋永兴元年(304),为我国现存 最古的植物学专书,却不乏对植物药理的研究,其中并有花疗的记述,兹举二例。一曰 :"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保色,叶渐 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281),交州贡一筐,上试 之,有验,以赐近臣。"一曰:"山姜花,茎叶即姜也。根不堪食,于叶间吐花,作穗如 麦,粒软红色人煎服之,治冷气甚效。出九真交趾。"按。医书认为,豆蔻一般以种子人 药,花亦可用,但力较薄弱;山姜则根、种于和花均可入药,皆有疗效。
汉唐以来,随着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的丰富和提高,医学著述不断涌现,历宋元明 清,遂蔚为大观,其数量之大。门类之多,内容之广,足以显示其不愧为我国传统医学 的伟大宝藏。诸如唐代孙思逸《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李绩等《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咎殷《食医心鉴》;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御制《 圣济总录》、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朱棣等《普济方》,张介宾《景岳全书》;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吴其情《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买图考长编》等均为著名医籍或药学专书。至 于医书中有关采制鲜花组方入药的记述亦更见其多,作为药物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同样展示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独到的经验,具有很高的实践和理论价 值。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