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茗杯初歇香烟烬  1
 |  
                                                |  |  |  
                                                | 
 
 花茶远较花酒、花馔的历史为短,迟至元代始闻其名,至今不过六七百年的历史。
 虽说宋人有菊茶,史铸《百菊集谱》卷三载:“菊苗不惟可以为菜,亦可以代茶。本朝
 孙志举有访王主簿《同泛菊花诗》云:‘妍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
 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云云。(见郑景龙《续宋百家诗选》)洪景严(遵)和弟景
 卢(迈)《月台诗》:‘筑台结阁两争华,便觉流涎过曲年。户小难禁竹叶酒,睡多须
 藉菊苗茶’云云。”(见《琼野录》)然此菊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菊花茶,不是采菊花
 的花蕊入茶,而是用菊花初生的苗叶直接取代茶叶泡而为“茶”,与元以来人们所说的
 花茶这一茶种大相径庭。
 
 取代茶叶泡而为“茶”,并不仅见于菊,元代滦阳县(金置,后废,元复置,治所
 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出产一种芍药茶,是以芍药初生之芽制为“茶”,以代茶叶而饮
 ,美其名曰“琼芽”。当时此芍药芽茶很是希贵,曾在元代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家品尝
 。①
 
 元以前不产花茶,与下述理论有一定关系,即古人认为,茶本身带有真香灵味,若
 掺入其他香物,茶的天然原味反而被掩被损,岂不可惜?如北宋蔡襄《茶录》云:“茶
 有
 ① 见明·谈孺木《枣林杂俎》引《黄潽文集》。
 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
 点之际,又杂以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云:“茶
 有真香,非尤麝可拟。要须蒸及热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
 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如桃仁夹朵,则其气酸烈而恶。”蔡襄和徽宗赵佶,一个是著
 名的品茶大师,一个则是贵为天子,他们的好恶对当世影响必大。不过,这些言论反过
 来证明了当时是有不少人喜欢在茶叶中助以”龙脑和膏”或“珍果香草”之类的,故遭
 到了崇尚“真香”的茶论者的批评。
 
 至于所说的“珍果香草”中是否已使用了香花植物的花蕊花瓣了呢?黄庭坚《煎茶
 赋》透露出了一点信息。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章诗同大家,但同时他
 也是一个赞成在茶叶中助以香料的品茗家。他在赋中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主张完全可以
 “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谓“草石之良”,他具体举出的是“胡桃、松实、
 菴摩、鸭脚、勃贺、靡芜、水苏、甘菊”,并谈了他的待客之法:“前四后四,各用其
 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胡桃即核桃,去壳用其仁;松实即
 松于,去壳去皮,有清香气;菴摩即罗汉果,清人又称为香奈,以为是果中极品,今南
 方人用以煮茶,称作罗汉茶;鸭脚即银杏,果可食;勃贺即薄荷,多年生草本,茎叶可
 提取薄荷脑;靡芜即蘼芜,香草名;水苏即苏桂;甘菊,单叶菊,味甘可入药。这八种
 东西,皆植物的果、叶、子、蕊,或清凉辛辣,或甘甜馨香,择一二种适量用之,“既
 加嗅味,亦厚宾客”,①何乐不为呢?可见,回答是肯定的,茶中置花之蕊瓣(如甘菊
 ),北宋已见其例。只是,宋代的这种饮茶方式,其“草石之良”,是临时设茶才随意
 加泡到茶汤中去的,这就与后世的花茶遇然有别。然而不能不说,这种助茗方式,正是
 花茶的先声,或者说,后世花茶的产生正是这种助茗方去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这种
 方法当时遭到了不少人的强烈抨击。
 ①《煎茶赋》。
 
 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显然,香草香花入茶为助并非一无是处。比方,
 茶叶久放,香消味减,倘得花气助之,陈茶亦能久酸。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就曾
 讲到这一点,并解释其原因:“今京师人又喜以兰蕙、茉莉、玫瑰熏袭成芬者,渐亦通
 于海内,惟吴越专尚新茶,不嗜花熏,因是出产地,易得嫩叶耳。”又比方,茶老采摘
 ,其味必差,添加香花,可以提高其品位。又比方,茶为一香,花亦一香,味虽不同,
 却并非相抵相左(与龙涎、麝脐等动物之香毕竟有大区别),花若选好了,不但茶、花
 二味允协,且可收到相得益彰之效呢!概言之,合理因素正有种种,终导致元明时期花
 茶的正式出现并得以流行。
 
 元末于重庆建部割据称帝的明玉珍之子明昇,继位后曾令宫人采蜀地大足县香霏亭
 的海棠花焙茶。一般都知道海棠无香,但据史籍解释,大足县香霏亭所产海棠独有香味
 ,着实令人惊奇。①
 
 凡芳香型花卉多可入茶。明初朱权《茶谱》已记录了一种“熏香茶法”:“百花有
 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
 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其法比较独特,但
 尚未脱去动不动便要加龙脑香之类的宋人品味。
 ①见明·孔迩《云蕉馆纪谈》。
 
 制作香茶的花具体种类很杂。明人屠隆《考槃馀事》记述了当时所用的花有木樨、
 茉莉、蔷薇、玫瑰、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等。明中叶,钱椿年编、顾元庆删
 校的《茶谱》所载花茶的制法已相当高明了:“诸花开时,摘其中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
 者,置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
 停花始称。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蔓,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
 箬縶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这里介
 绍的花茶制法同为熏茶法,但与明初朱权叙述的方法又见不同。这类方法在明清时期涉
 及茶事的著作如《煎茶七类》、《遵生八笺·饮撰服食笺·藏茶》、《贮香小品》、《
 清稗类钞·饮食类》等多有记载。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