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钵村(北纬25"10"41.4",东经116"58"34.9")
大客户客服电话:18950888550(优先)、18950888778; 零售客服电话:18039897890 客服QQ:18039897890
跳过导航链接
未登录 § 更改密码 | 登录  




   最宜簪助美人头




   头簪花卉作为妆饰,究竟始于何时,已难考索。

    远古时代,我们先民的发式是住头发自然下垂,即"披发"。传为西汉戴圣编的《礼
记·王制》记那中国四方之民的装束说,东方曰史,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阯;
西方曰戎,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穴居。这四方之民就是地处中原的华夏族所接触
到的边远异族,他们因仍处在尚未开化的史前阶段,遂保留有更多的古老风俗。他们"披
发"的样式,不也正是华夏族早期形象的写照吗!197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发掘出一件人头
形彩陶瓶,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有五千年历史。它的出土证实了华夏族曾有过
"披发"的发式阶段。这件彩陶瓶,其头像描画细腻,也是披发,只是前额头发已修裁为
短发,说明这是一种晚出的发式。但与早先发式相较,都是任头发自然下垂,这是它们
的共同点。

    自然下垂的发型是无法插戴花卉的,只有将头发束起来,才具备簪花的条件。随着
文化遗址及墓葬的大量出土,我们看到了自原始社会时期以来早期的挽发或结辫的实例
。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塞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彩绘陶盆上,画有携手跳舞的人物
图案,每人脑后都垂一根既粗又短的发辫。山西襄汾新石器的墓葬中,一个骨架保存完
好的三十五岁女性,头顶插有一根骨笄;江苏常州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共出土骨笄五
件。它们距今都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继新石器时代之后,发现就更多了。河南殷墟出
土商代的一件玉雕人像,为双手抚膝跪坐姿,头发汇于脑顶,再向下梳一短辫。山东临
淄出土东周墓中的陶涌,其中舞女的头左右两边各扎四个环髻。尤为难得的是,河南光
山宝相寺附近发掘出来的一座春秋墓葬,在女主人孟姬的墓中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发髻实
物,出土时髻上还插着两根木笄。

    蓄发不剪,挽成髻鬟,用笄或簪贯连,以不使头发松散,这有利于行动的方便,也
有利于美观。不过,在早期文选献的记载中,为了美观而簪戴的饰物是首饰物件,而未
见花卉。《山海经·西山经》就有西王母"蓬头戴胜"的说法。郭璞注云:"胜,玉胜也。
"玉胜就是琢玉而成的一种首饰。周代还有一种用头发编成的假髻,称"被",又称"副",
也是一种首饰。《诗经·召南·采蘩》中就描绘了为公侯养蚕的蚕妇们头上假髻高高耸
立的样子。至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有许多如"扈江高与辟芷兮,纫秋兰
以为佩","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等诗
句,但其中的"扈""佩""纕""服"之义,全指在身上披挂或佩戴,没有一例是作为头饰的


    直至汉代,簪花的习俗在文献中始见端倪。晋人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载:"耶悉
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陆贾《南越行纪》
曰:"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故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
,与夫橘北而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按,陆贾是西汉楚地
人,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曾"以客从高祖定天下",著有《新语》一书。惜《南越行纪
》早已不存。但晋离汉世不远,嵇含博学多闻,能读到陆氏的《南越纪行》,完全可能


    末利花即茉莉,耶悉茗花即素馨,都是色白如雪,馨香酷烈的花,自有记载以来,
都可看到它们是妇女最爱簪戴的花朵了。茉莉原产于印度,印度人早有管戴茉莉的风习
,《翻译名义集》卷三曰:"茉莉花,佛书名为鬘华,可饰鬘,故名。"莱莉遍植于我国
西南方,到了晋代,江南也多了起来。茉莉古又称"柰",《晋书·后妃列传·成恭杜皇
后》载:"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宫织女死,为之者服……"据这段
话看,吴地女子簪茉莉,是听信神话传说为天上织女之死而举丧的一种妆饰。其实并不
可信。由于七夕有关织女的故事很多,而在此前后正值茉莉盛开之时,女子簪花戴茉莉
本是很自然的事,而好事者偏要到神话传说中去寻找原因,附会的痕迹显而易见。

    考古发掘表明,东汉时川蜀的妇女簪花已非常流行。如四川境内多次发现簪花妇女
的墓葬,其中有成都扬子山墓中出土的女俑,发会正中插一朵大菊花,菊花两旁还依附
着数朵小花。成都永丰、天回山等地墓中出土的女俑;头上也有类似的花朵。这些花为
人工制作,却很像真花。俑人簪花的形象,正是现世生活习俗的反映。

    后来,人们又称簪花为"插花",见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恒书如插花美女,
舞笑镜台。"卫恒是西晋著名书法家,书法宗尚东汉张芝,善作草、章草、隶、散隶,此
评是赞其书法娟秀动人。插花,即插花于头髻,这与后来所说的插花主要指瓶供不同。
南朝至隋唐,文人作诗,簪花喜用"插"字,如梁简文帝萧纲《茱萸女》诗:"茱萸生狭斜
,结子复御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细斜。"又《和人渡水》
诗:"婉婉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带前结香草,鬟边插石榴。"梁刘缓《看美人摘蔷薇》
诗:"钗边烂漫插,无处不相宜。"梁鲍泉《咏梅花》诗:"可怜阶下梅,飘荡逐风回。度
帘拂罗幌,萦窗落梳台。乍随纤手去,还因插鬟来。"唐元镇《村花晚》诗:"三春已暮
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杜牧《杏园》诗:"莫
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当时妇女们插戴的花卉品种还真是不少,这里有茱萸
、石榴、蔷薇、梅花、棠梨、杏花等等,让人眼花缘乱,从上引诗句中我们不过是略窥
一二罢了。

    一幅《簪花仕女图》(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可以反映出唐代上层社会妇女的穿着
打扮。画家周昉,长安人,出身于中唐的官宦之家,擅长描摹身着绮罗的贵族妇女。此
画中的一个个女子,衣饰艳丽,发髻高耸,发髻上簪有各种大朵的花卉,如牡丹、芍药
、芙蓉等,显得雍容华贵,气派不凡。此外,敦煌莫高窟一三O窟唐代壁画所绘乐庭谋妻
王氏供养像,王氏及其身后的妇女们一个个头上都戴有数朵鲜花。(见插图78)

    约从唐代开始,簪花不单女子专有,男子也常常为之。这种风俗一直延至清代。如
唐王昌龄诗"茱萸插鬓花宜寿",杜牧诗"有恨簪花懒",又"菊花须插满头归";宋代邵雍
诗"头上花姿照酒卮",梅尧臣《谢通判太博惠庭花》诗"欲插为之醉,但惭发星星",苏
轼《吉祥寺赏牡丹》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又《在李铃辖坐上分题戴
花》诗"头上花枝奈老何",黄庭坚词"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人不羞花花自羞",陆游
诗"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金代,赵秉文《戴花》诗"人老易悲花易落,东
风休近鬓边吹",元好问诗"鬓毛不属秋风管,更拣繁技插帽檐";元代,贡师秦诗"忽见
草间长十八,众人分插帽檐前",黄庚诗"插花归去蜂随帽",等等。

    唐代,在许多庆典宴会上,男子有簪花的礼数。此风似倡自宫廷。武平一在《景龙
文馆记》中自述景龙年间,他参加皇帝中宗李显为正月初八立春日召聚近臣而开设的宴
会。宴会中人,个个插一枝由中宗亲赐的彩花。因时为初春,无真花备置,例用人工彩
花代之、且彩花并不相同,其中一种式样专称"学士花"。在这次宴会中,武平一因应制
诗写得好,受到中宗的赞赏,当场在他的诗卷上敕批云:"平一年虽最少,文甚警新……
今更赐花一枝,以彰其美。"由于武平一头上原已插有一枝花,于是"后所赐者,平一左
右交插"。他头插两枝花自然荣耀非常,以致在座的崔日用因酣饮后有些醉意,要抢平一
的花,却被皇帝看到,闹出一番笑话来。又南卓《羯鼓录》载,妆南王李琎聪语敏慧,
很得唐明皇钟爱,一次随明皇游幸,明皇摘下一朵木槿花,放在他的绢帽上,他舞《山
香》一曲,帽上之花竟然没有坠落。唐阙名《辇下岁时记》亦云:"九日,宫掖间争插菊
花,民俗尤甚。"这是指重阳日,无论是宫中;还是在民间,男女皆鬓插菊花,以应佳节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所有本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