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闲来斗百草  1
 |  
                                                |  |  |  
                                                | 
 
 古来有斗百草的游戏,又称斗草、斗花。起源甚早。唐刘禹锡诗句有"若共吴王斗百
 草,不如应是欠西施",说的是春秋末期,吴王和西施就己在宫中玩斗百草了,这在宋人
 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中也有记载。吴王,指夫差,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值其盛时
 ,争得诸王中的霸主地位。越人与之战,屡败,且都城会稽亦被攻下。传说越王勾践为
 复仇,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在都城西面的砚石山(今苏
 州市西灵岩山)特地建馆娃宫,与西施整日在宫中作乐,朝纲渐废,国力空虚,终被越
 王所灭。
 
 斗草之戏,周代已行,《诗经·周南·芣苢》也许可作旁证。清人翟灏《通俗编》
 卷三十"斗百草"说:"申公《诗说》以《芣苢》为儿童斗草嬉戏歌谣之辞,则周初已有此
 戏"申公即申培,汉代鲁人,解释《诗经》自成一派,有"鲁诗"之称。只是,这里所说"
 周初",稍有不妥。今人多认为《周南》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末东周初之间。《芣苢》全诗
 如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育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即车前子草。斗草游戏最通行的也是儿童最常采用的方式是比较草的韧性。具
 体玩法是,让两草(或花茎)交叉,两人各捏草之两头,用力拉扯,直至一草被拉断为
 止,以草不断的一方为胜。车前子是玩斗草的好材料,直至今天仍然如此。申培云:"《
 芣苢》,童儿斗草嬉戏歌谣之词赋也。"①解释此诗人多有分歧,申氏别是一家,仅供参
 考。申培《诗说》,为"斗草"一名首见,并说明直至汉代,斗百草也是儿童爱玩的游戏
 。
 
 到了南北朝,斗百草在南方已演变为节期的风俗。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
 ,四民共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每年端午节,民间百姓除了食粽子、饮雄黄酒、举
 行赛龙舟外,还形成玩斗百草的习俗。
 
 这时斗百草之戏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古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必须采集百草来解厄
 ,以渡过难关。百草中包括艾草、菖蒲等,可编为人形,钉于门上,用以禳除毒气;挂
 五色索于儿童颈、臂等处,可保百岁无灾,因称"百岁索"。百岁索原是以百草编制,后
 始易为彩绘。这些活动并非完全是迷信,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例如,艾,又称白艾、
 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可入药,性温、味苦,功能为
 祛寒湿。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后可以驱蚊蝇,其叶加工如绒,称"艾绒",为针灸材料
 。而在南方,五月之初,时为仲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易于染病,悬艾叶、甚蒲
 于门前,可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解病毒。这样,人们到郊野采集百草,
 在这个活
 ①见《广汉魏丛书)引汉·申培《诗说》。
 动过程中,娱乐式的斗草游戏,就别又自然地发生和流行起来。所以《事物纪原》说:
 "竟采百药,谓百草以禳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颇为有理。
 
 唐至五代十国时,宫中多有斗草之好。《刘宾客嘉话录》记云:"晋谢灵运须美。临
 刑,因施为南海袛洹寺维摩诘像须。寺人宝惜,初不亏损。中宗朝,乐安公主五日斗草
 ,欲广其物色,令驰骑取之。又恐为他所得,因剪弃其余,今遂无"从文中看,当时斗百
 草又出现了新的方式,这就是互斗所采花草的品种数量,多者为赢家。只是美须并非花
 草类,乐安公主使人专程去南海取晋人谢灵运临终施给寺院而保存下来的美须,作为百
 草之一,以较胜负,令人费解。又据《清异录》卷二载,南汉后主刘?(金长)春深时
 节,令宫女玩斗花之戏。玩法是,每日凌晨开后苑,让宫女到苑中花园采摘花草,过不
 多久,由后主号令同时回宫,锁上园门。吃罢早饭,让宫女们集合于殿中,互比所采花
 草品种的多寡,输者判罚。每天各大门由宦官把守,宫女出入都要搜身,还要核对姓名
 ,法制甚严,以致当时人称"花禁"。后主刘?,史载他在位时,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他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宋兵攻下京城番禹(今广东广州),缴械投降。
 
 斗花草其实这时已并不限于五月,刘?"花禁"举行于春三月,便是一例。这是因为
 ,春天里莺飞草长,百花盛开,斗戏的材料具备且更见充足,自然就可着手玩耍了。如
 贯休《春野》诗:"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由诗题看,说的是春天里的斗
 草。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诗:"社下烧钱鼓似雪,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
 ,知是儿孙斗草来"说的是春社日里的斗草。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盈盈斗草踏
 青人,艳冶递逢迎。"说的是清明日里的斗草。
 
 唐以来,斗百草似是愈渐成为只是妇女和孩童的玩艺儿了。这在许多诗文中有所反
 映。上列诗文已可看出。这里再多引述几例。唐崔颢《王家少妇》诗:"闲来斗百草,度
 日不成汝。"王建《秋千》词:"归来见小姑,新妆弄百草。"白居易《观儿戏》诗:"抚
 尘复斗草,尽日乐嘻嘻。"杜牧《代人作》诗:"斗草怜香蕙,簪花间雪梅。"司空图《灯
 花》诗:"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宋吴文英《祝英台近》词:"斗草溪根,
 沙印少莲步。"元杂剧《金安寿》第二折"梁州第七":"佳人斗草,公子妆么。"明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杭州春日,妇女喜斗草之戏。"都生动地描写了妇女与
 孩童玩乐的场面。
 
 唐代还出现了簪花于鬓发的斗花比赛,这更是属于妇女的专项活动。《开元天宝遗
 事》载:"长安士女,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于金市名花,植于庭花,
 以备春之斗也。"自然,像这种浪掷千金,备春而植,只能是上流社会和豪门之家的行为
 ,顺应了他们夸富斗侈的心理。许多地区的民间也有斗花之戏。例如,在敦煌的民间,
 人们春日里簪花斗新斗奇亦颇盛行,而这些花多是从林野中采摘来的,绝无长安城中富
 家女那般的矫揉造作。有敦煌歌辞《斗百草》可证: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