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生难得芳菲节  1
 |  
                                                |  |  |  
                                                | 
 
 华夏族的年节起源于原始崇拜、禁忌、神鬼迷信等,并结合天文历法知识的发展,
 到秦汉逐渐定型,此后虽有益减,但大致已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各个节日风化。
 
 考察节俗的发生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花花草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胼手胝足的先民们,为了与大自然作斗争,靠着猎取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获得生存
 ,由此,动物和植物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须品;在原始崇拜中,动物和植物渐渐地变成民
 族图腾崇拜中的神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字,为花叶倒垂的象形。文字学家认
 为它即《说文解字》中的"垂"字。但笔者进一步认为,古无花字,原写作"華",甲骨文
 此字为"華"的主体部分(去草头);应首先作華(花)字来解读。《甲骨文字典》卷六
 释此守义为"祭品名",①说明它是名物词而非形容词,可作为一个支持。其字形之花叶
 所以下垂,也许表示的是此物已被采摘下来。作为祭品,清楚地揭示了它在原始崇拜中
 所具有的重要的神职功能。祭祀天地神灵,是节日形成的来源之一,后来的社祭如春社
 秋社,都成了大节。
 ①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691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古代的禁忌也是节日的重要成因。不少节日,在古代原本与喜庆毫不相关,恰恰相
 反,被认为是极不吉利的日子,不是"凶日"便是"恶日"。每逢这样的忌日,都得采用巫
 术式的方法来禳除。在这里,我们看到许多的忌日,花木又被当作了具有某种神秘的功
 能,以帮助人们度过劫难:元旦日,桃木挂门上,能驱恶鬼;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
 以兰花水沐浴,能辟邪;九月九日,为灾日,离家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袋,可消灾
 避祸,等等。
 
 随着时间的挪移,人们已逐渐淡忘了初始的避忌由来,而把节日都看作是佳节良辰
 (除少数节日稍为复杂外),每遇一节,便尽情欢乐,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民俗内容。一
 年各节,多有花草的点缀,节目的氛围,靠了它们,更见流光溢彩,喜气洋洋。甚至有
 的节日,就是为花而设,岂可错过。下面,不妨逐月(花历)看去,要知道,人生惜取
 嘉年华,人生难得芳菲节。
 
 一月。
 一日,元旦。饮梅花酒①、椒花酒、木叶酒、桃枝汤。②佩人参、木香囊。③取桃
 木板挂门上。谓之"仙木"。④
 七日,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花胜相赠。⑤
 立春日。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赠。⑥春饼生菜上盘,号"春盘" ⑦
 ①见《四民月令》。
 ②见《荆楚岁时记》。
 ③见《清异录》。
 ④见《荆楚岁时记》。
 ⑤见《荆楚岁时记》。
 ⑥见《拾遗》。
 ⑦见《四时宝镜》。
 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灯节。作豆糜以祀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枝所指,以酒脯
 饮食及豆粥插着而祭。①士女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②挂各
 色花灯,造型中花灯有桅子、葡萄、杨梅、桔柿之类,③还有荷花、芙蓉、绣球之类。
 ④放各色烟火,其名称有穿绒牡丹、水浇莲、大梨花、千丈菊、滴滴金、梨花香,⑤还
 有彩莲肪、紫葡萄、紧吐莲、慢吐莲、一丈菊、烟兰、火梨花。落地挑。⑥
 二十日,棉花生日。⑦
 
 二月。
 成都举办花市。⑧
 一日,中和节。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赠,号为"献生子"。 ⑨
 花朝节(各地时间不同,或二日、十二日、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各地人们结伴
 游玩踏青。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谓之"赏红",去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
 诞。⑩
 ① 见《荆楚岁时记》。
 ① 见《开元天宝遗事》。
 ① 见《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
 ① 见《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
 ① 见《燕京岁时记》。
 ① 见《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
 ① 见《清嘉录》。
 ① 见《成都古今记》。
 ① 见《新唐书·李泌传》。
 ① 见《清嘉录》。
 
 三月。
 月内水盛(即春汛),谓之"桃花水"。①
 三日,或上巳日。秉兰草,拔除不详。②沐枸杞汤。③取桃花片,三月三日至七月
 七日和乌鸡血涂面与身。④踏百草。⑤玩升百草之戏。⑥三日为荠菜花生日,男女皆戴
 养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差繁华。"⑦妇女以荠花点油,视而洒之水上,若成龙
 凤花卉之状,则吉,谓之"油花卜"。②
 寒食节、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以裼沃之。⑨用杨桐叶、细冬青叶染饭令色变青
 而有光泽,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迅食"。以夹麦青草捣计掺和糯米,作青粉团
 ,乌桕叶染乌板作糕。⑩装万花舆,煮桃花粥。11插柳满檐,加枣錮于柳上。12
 清明节、清明下雨,谓之"杏花雨"。13各地士庶扫墓、踏青。"折桐花烂漫,乍疏雨
 洗清明。正艳杏烧林,湘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14取杨柳枝插门上;农家以
 插柳晴雨占一年雨水多寡;妇女结杨柳球带在鬓畔,示红颜
 ①见《汉书·沟洫志》。
 ②见《韩诗外传》。
 ③见《万花谷》。
 ④见《四时纂要》。
 ⑤见《荆楚岁时记》。
 ⑥见《五色线》。
 ⑦见《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
 ⑧见《妆楼记》。
 ⑨见《玉烛宝典》。
 ⑩见《零阳总记》。
 11见《云仙杂记》。
 12见《武林旧事》。
 13见《岁时广记》卷,引《提要录》。
 14柳永《木兰花漫·清明》。
 不老。①
 谷雨。洛阳人谓此日为"牡丹开候"。②吴中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②
 
 四月。
 八日,佛生日、佛诞日、浴佛节。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
 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佛顶。④
 十四日,喜蒲诞日。⑤
 立夏日。食李,能令人容颜美。妇女举行李会,取李汁和酒饮,谓之"驻色酒"。是
 日啖李,不会疰夏。⑥敢(口旁)青梅,令人终岁神清不昏睡。⑦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