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秋风万里芙蓉国 1
 |  
                                                |  |  |  
                                                | 
 
 一提起秋花,往往令人首先想到的是那"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的金菊。重阳九月九
 ,在此前后,正是季秋时节,"季秋之月,鞠有黄华",①菊花迎寒而放,凌霜不凋,对
 此"晚艳"、"冷香",人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如果以为"此花开尽更无花"②,便不免
 夸张过头,成为不实之辞了。芙蓉花,就是紧接着菊花而舒荣敷蕊的美丽花木之一。倘
 按节气而论,菊开于寒露之前,芙蓉开于霜降之后,这一前一后,似乎说明,且不少人
 就是这么认为,耐寒拒霜,芙蓉并不输于菊花,且更胜一畴。芙蓉的花期在晚秋至初冬
 ,因而它有一别名叫做"拒霜花",美言它的不畏霜寒。诗人赞道:"谁传冷落清秋后,能
 把柔要独拒霜"(刘珵),"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霜清"(吴孔嘉)。对拒霜一辞
 ,甚至还有人觉得不够味的,见于苏轼《木芙蓉》诗:"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
 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这里;诗人玩了个小小的咬文嚼字游戏,意思
 是芙蓉称名"拒霜"不确切,霜愈打,花愈艳,应是"宜",何"拒"之有!强调芙蓉不畏霜
 寒,且乐于霜寒的非同一般的品性。
 ①《礼记·月令》。
 ③唐·元稹《菊花》。
 
 话又说回来,芙蓉花盛开于农历九十月间,单凭这点,却并不见得就能推论说芙蓉
 较菊更能凌霜斗寒;其实芙蓉是暖地树种,并不耐冷,它比较适宜于在我国的南方生长
 。芙蓉开时尽管晚于菊、这是它的习性,但作为是在比较温暖的地带而言,那又能证明
 什么呢?在江浙地区的冬季;芙蓉植株的地表部分会枯萎,呈宿根状;到翌春才从根部
 萌发新技。而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往往只能作温室的盆栽。所以,明人王世懋在《学
 圃杂疏》中说他在吴地看到的芙蓉,都只是"秦荆状",即小灌木的样子,而一入江西,
 "芙蓉俱成大树,人从楼上观"。说明芙蓉愈是靠南,长势愈旺,畏寒喜暖其实是它的本
 性。
 
 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同水中的荷花又名芙蓉相区别,古人国
 别称它木芙蓉、地芙蓉或水莲。芙蓉花大而艳丽,其中大红干瓣的花朵最大,辩中多蕊
 ,与牡丹很相像。芙蓉花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它会变颜色。一般,初开时为白色或淡红色
 ,再到后来就成为深红色了。其中又分几种情况,旧籍记载颇多。一种是朝白暮红,一
 日变色,叫做"添色芙蓉花":"添色荧蓉花,晨开正白,午微红,夜深红。欧阳文忠公《
 牡丹谱》有添色红,与此意同。此花枝条经冬不枯,有高出屋者。"①或叫做"醉芙蓉":
 "更一种朝白暮红,名曰醉芙蓉。"②一种是三天变色,叫做"添色拒霜花":"添色拒霜花
 ,生彭汉蜀州,花常多叶,始开白色,明日稍红,又明日则若桃李然、"③或叫做"三日
 醉芙蓉":"岭南木芙蓉有一日白花,次日稍红,又次日深红,名曰三日醉芙蓉。"④最概
 括的说法见于屈大均《广东新语》:"芙蓉花重台老瓣色最多变化,有一日三换,称为三
 醉芙蓉者。将红日初醉,浅红日二醉,暮而深红为三醉,故亦曰醉芙蓉。又有添色芙蓉
 ,初白花,次日稍红,又次日深红,又谓三日醉芙蓉。"还有一种,据南宋《种艺必用》
 载,邛州产一种"弄色木芙蓉",一日由,二日鹅黄,三日浅红,四日深红,至落呈微紫
 色,人称"文官花"。又《潜确类书》说,有九子芙蓉,一本上有九色。这后两种,今不
 得闻,是否确曾存在过,已难证实。此外,美蓉还有花开黄色的黄芙蓉,较为难得;还
 有花色红白相间的鸳鸯芙蓉等。
 
 人们评价芙蓉花为秋色中最佳者;又有拿它来形容美人的面色,诗人白居易《长恨
 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便是;而同为唐代诗人的黄滔则认为美人相比也有所不如:
 
 须到露寒方有态,为经霜?稍无香。
 移根若在秦宫里,多少佳人泣晓妆。⑤
 诗末句说,许多宫中佳人晨妆对镜,会自惭其貌不如芙蓉花色的美艳。
 
 ①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花木门)。
 ②①明夏区畅围同春人
 ③宋庆祁《益部方物略记)。
 ④清·梁绍王(两般秋两扇随笔)卷二。
 ⑤(木芙答三首)其三。
 
 芙蓉以群植最为壮观。芙蓉原产我国西南部,自古以来尤以蜀地为盛。五代时,后
 蜀国君孟昶命人在成都遍种芙蓉,每到深秋,城上城下相映,内外延伸四十里,繁花盛
 开,璨如云锦,使成都俨然成为一座花都,遂有"芙蓉城"、"蓉城"、"锦城"诸名。今天
 ,成都简称"蓉",就是这么来的。五代末诗人谭用之,字藏用,善为诗而官不达,曾游
 湘江,见两岸芙蓉雨中盛开,妩媚妖娆,遂作《秋宿湘江遇雨》七律一首,有"秋风万里
 芙蓉国"之句,后人因美称湖南为"芙蓉国"。又清人劳大与《瓯江逸志》载,浙江温州芙
 蓉,高与梧桐等,农历八月放花,九月特盛,遍地有之,国特产佳种醉芙蓉,境内面江
 因此又名"芙蓉江"。亦是以花得名之例。
 
 芙蓉忌干旱,耐水湿,故喜临水而生。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芙蓉这一习性。苏东坡在
 杭州主事时,筑苏堤,就是在堤上遍植芙蓉。①南渡后,宋政权都于杭,称临安,吴自
 牧于《梦梁录》卷十八记此时的苏堤云:"木芙蓉,苏堤两岸如锦,湖水新而可喜。"这
 便是东坡的功劳了。""芙蓉特宜水际。"②"芙蓉宜植他岸,临水为佳,若地处植之,绝
 无丰致。"③所谓丰致,已超出对其习性的理解,还带有谐和的自然景色这一审美的内容
 。只须看一首谢迁的《芙蓉》诗:"傍水施朱意自真,幽栖非是避芳尘。已呼晚菊为兄弟
 ,更为秋江作主人。"好一个"傍水施朱"的"秋江主人",那绰约丰致令人折服地就在这短
 短几句中活画了出来。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