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笑摘荷花共人语  1
 |  
                                                |  |  |  
                                                |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一篇题名为《芙蕖》的散文中
 历数荷花之“可人”处: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
 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
 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
 日,日上日妍,有风即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
 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此谓末开花前,荷已是风韵十足,他花则无可比。
 迨至菡萏成花,妖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
 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约之资者也。
 此谓花发时的美艳,且夏秋相继开谢不断。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
 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
 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谓花萎后尚有莲蓬、翠叶争胜的佳景。接着云: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
 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
 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
 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
 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结论云: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
 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
 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
 大于此者乎?
 
 好一个“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推崇若斯,蔑以
 复加矣!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号廉溪,曾写有著名
 的《爱莲说》,内有“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等赞辞,遂被后世
 推为荷花的守护神。李渔上述宏论一出,想来其神位不虑后
 继无人了——若神职与凡间一样也有更替的话。
 
 荷花,简称荷,别名甚多,曰:莲、莲花、芙蕖、芙
 蓉、水芙蓉、草芙蓉、菡萏、水华、水旦、水芸、水芝、泽
 芝、玉环、溪客、浮客、静客、六月春等。其中,“玉环”
 乃唐明皇宠妃杨太真的小字,何移至此花名下?原来,唐开
 元天宝年间,一日,太液池千叶白莲盛开,明皇手指杨贵妃
 对左右说道:千叶白莲又怎能同我这会说话解人意的花儿相
 比呢?后人遂反过来用杨妃乳名“玉环”雅称荷花。此外,
 廉溪先生的“花君子”,亦是人所认同的荷之嘉名。
 
 荷花的中心原产地在中国,这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专家们
 根据我国考古的新发现一致得出的结论。1973年在浙江余
 姚县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荷花的花粉化
 石,同年,在河南郑州市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
 发掘出两粒炭化莲子。而此前人们总以为印度是荷花的原产
 地,中国的荷花是由印度传入的(直至今天,许多读物仍拾
 此老生常谈,未加以纠正),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在我国,荷花很早就见于载籍了。《诗经·陈凤》曰: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郑风》
 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曰:“芙蓉始发
 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说明秦以前,从南到北的水乡
 泽国,荷花已是处处可见。植物学上,荷花系睡莲科多年生
 宿根水生草本。花开于农历五至八月,有单瓣、多瓣、重
 台、干瓣等花型,色为深红、粉红、白、淡绿或复色,花大
 色丽;尤其是其中的千瓣型,唯中国所独有,花托因变态而
 生出多个花心,二心者称并蒂莲、并头莲,三心者称一品
 莲、品字莲,四心者称四面莲、四面观音,五心者称五子
 莲、绣球莲,自古被奉为花中珍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因此,帝王宫苑中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池塘,荷花就成了必不
 可少的点缀。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阖闾城馆娃宫的玩花池
 (又称浣花池)、汉代御苑桂台以北的淋池、三国魏宫的芙蓉
 园池、西晋东宫的玄圃池、南朝乐游苑的御池、隋东都洛阳
 西苑的御池、唐长安大明宫的太液池、宋元丰年间落成的掖
 庭水殿、元代的上苑海子、明清时西苑三海、颐和园昆明
 湖、圆明园福海及承德离宫避暑山庄御池等,均栽有荷花,
 且多是名品或异品,以供帝王后妃们的赏玩。这是有史可查
 的。(见插图16)
 
 荷花潜根于水下,敷荣于水面,与诸花大异其趣,故
 《彦周诗话》曰:“世间花卉无逾莲花者,盖诸花皆藉暄风暖
 日,独莲花得意于水月,其清凉虽荷叶无花时亦自香也。”
 值荷花开放之时,只见亭亭一茎,漱波而立,上托芳华,下
 拥团叶,濯姿浣影,流馨泄香,文人们往往将它与对镜的
 佳人、出浴的美女、凌波的仙子作比,美妙而形象,生动而
 贴切,只见:
 妖烧压红紫,来赏玉湖秋。亭亭水花凝伫,万解冷香浮。
 初讶西风静婉,又似五湖西子,相对更风流。翠涧宝钗滑,
 重整玉搔头。①
 这是比之于西施;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
 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
 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②
 这是比之于杨玉环;
 洛神仙步凌波,袜罗不染珠尘碎。银河小影,玉奁娇语,
 未应无意。解佩褰裳,相思只在,美人秋水。③
 这是比之于洛神。此外,还有作比娥皇、女英、毛嫱、卓文君、
 大乔、小乔、湘妃、姑射神女、华山仙子、麻姑、嫦娥、龙女、
 水宫仙子等等(若读者有兴,自可寻检开出更长的名单),大有
 毕集天下尤物于其一身方肯罢休之势,倘这些美人地下有知,
 这些仙子天上有灵,大概也会妒嫉不平起来。——想当年唐玄
 宗对着莲中名品犹意有不足,指着杨贵妃谓左右曰:“何如此解
 语花!”不是已有花不如人的评论了吗?
 
 ①元·胡祗遹《水调歌头·赏白莲招饮》。
 ②宋·吕同老《水龙吟·白莲》。
 ③清·张祖同《水龙吟·秋荷》。
 
 荷花全身各部位有不少专名。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词典
 《尔雅》释云:荷茎称“茄”,叶称“蕸”,花称“菡萏’,根
 称“藕”,藕芽称“蔤”,莲蓬称“莲”,莲子称“的”,莲心
 称“薏”。不过,其中一些名称早已不为人所知所用了。荷
 的全身都是宝,除了可供观赏外,藕、莲蓬、莲子、莲叶甚
 至莲花皆可食用。
 
 藕与莲子:食法甚多。由于是家喻户晓的食物,这里从
 略。
 
 莲蓬:青熟时可以生食,清香爽口。宋代林洪《山家清
 供》载有一种熟食法:“莲花中嫩房去截底,剜穰,留其孔。
 以酒浆、香料和鱼块实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或中外
 涂以蜜出楪。”这道菜名为“莲房鱼包”,读者不妨可以试
 试。今天,我国的食谱中有此仿宋菜。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