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钵村(北纬25"10"41.4",东经116"58"34.9")
大客户客服电话:18950888550(优先)、18950888778; 零售客服电话:18039897890 客服QQ:18039897890
跳过导航链接
未登录 § 更改密码 | 登录  




   清芬六出水栀子




  花中栀子,有如酒中茅台,其香之醇厚浓郁,着实令人
沉醉。古人曾说其花不宜近嗅,恐花蕊中有微细虫子入人鼻
孔,致人病患。①今不少科普书常教人嗅花不要凑得太近,
也是这一道理。然古人唯就栀子发论一通,实因栀子芳气太
盛,往往让人把持不住,拈枝就近嗅之,遂提出警告。由此
可见,栀子花的香味是如何蛊惑人心了。
    ①见明·文震亨《长物志·花木·*1葡》。

    栀子的“栀”原写作“卮”(亦作*2),卮是古代的一种
酒杯,因栀子开花结实后的形状与这种酒器有几分相象,遂
以名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说:“*2,酒器也。*2子象之,
故名。今俗加木作栀。”

    汉代,栀子已人工大量种植。《史记·货殖列传》有云
“千亩*2茜,……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2茜,便是指栀
子、茜草之类。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栀子属于茜草科,在
这一科中,包括许多属于乔木、灌木或草本的植物品种。如
属小乔木或灌木的有山石榴、六月雪以及本篇的栀子等,而
茜草则属于多年生攀援草本。了解了这一点,再对照史籍中
的“*2”“茜”并举,将外形有不小差异的木本和草本的东
西看作是具有本质类同性的相近事物,我国古人的植物学知
识之渊博和深邃,每每令人惊异,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生
动的例子。

    栀子和茜草在古代大面积地种植决非偶然。细加考察,
就会发现它们有一共通点,那便是在古代,它们都被用来制
作染料。茜草的根部含有茜素,历来是制作红色染料的主要
作物,古代女子穿着的红色裙子常被称作茜裙,就是因为其
布料是由茜素染料染红的。栀子也是这样,它的果实经压榨
便可获取黄色的汁液,古时一直被当作最好的一种染色剂。
它不仅限于织物的浸染,还可广泛用于各种生活器物中。唐
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在《鞭贾》一文中说到一条马鞭,它外表
光泽锃亮,正是由于它是用栀子颜料涂饰的,以致这条马鞭
因“栀其貌”,做足了表面文章,迷惑了不少人,包括一个
富贾竟愿意开价五万钱来买下它,实际却是徒有其表。值得
一提的是,宋代以前的文字学家甚至认为,“染”这个字的
起源,实托福于栀子,皆因“栀”这种染料乃木本植物,故
其字遂得以从木。①姑不论此说是否确凿有据,单就此议论
本身,便足见染料家族中,栀子在历史上曾拥有多么显赫的
地位了。
    ①见宋·罗愿《尔雅翼》卷四:“*2,可染黄。……经
      霜取之以染,故染字从‘木’,字学家以为木者,*2
      茜之流也。”

    栀子有不少别名。《本草》称之为“木丹”,大概是就其
果仁深红而得名。谢灵运《山居赋》称之为“林兰”,是就
栀子较大的品种而言。陶弘景《别录》称之为“越桃”,是
侧重于原产地,栀子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基本
属于古越之地。至于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鲜支”,
据考就是栀子,为何有此称呼,则不得而知了。

    生于山野的栀子,高可达七八尺以上,又称“山栀子”,
即上面谢灵运所说的“林兰”之类,是优良的树种,木材色
黄质坚,为制作农具和工艺品的好材料。城里人所熟知的,
往往是盆栽的品种,高不盈一尺,枝叶繁茂,开起花来,满
头满脑。江浙一带,从农历四月下旬,一直开到五月中。接
二连三地一起开,而每一朵花,开后可维持十几天不谢,于
是开到后来,整盆是花,让人目不暇接,倒使人生出希望它
别那么性急,放缓些步调,以便人们慢慢地品味欣赏。

    栀子的花六瓣,纯白色,蔫时就转为黄色了。但即便萎
落在地,那枯黄的花仍有十足的香气,令人舍不得扔掉。惜
花之人,不妨将它拾起来,夹于书页中,不过数日,整书都
会“芳气袭人”呢!宋人王义山有《蝶恋花》词,赞栀子花
之风神,并视栀香胜似沉水、龙涎:
        移向慈元供寿佛,压倒群花,端的成清绝。青萼玉
        苞全未拆,薰风微处留香雪。    未拆香苞香已冽,
        沉水龙涎,不用金炉爇。花露轻轻和玉屑,金仙付
        与长生诀。

    词中提及佛事,这同宋代一则广布的传言有关。据说,
栀子花即佛经中所说的*1*3花,产自西域。*1*3清芬,为佛
家所重,于是宋人便张冠李戴,将原产我国的栀子拱手卖身
于外土,一变而为取自于天竺(古印度)的泊来品了。当时
已有博识者辨云:“*1*3者金色,花小而香,西方甚多,非
*2也。”①惜大多数人尤其是信佛者只当耳旁风,俱是不加
理会,他们好生事端,闻说栀子与佛事有缘,正中下怀,文
人士子更是于翰墨之际念念不忘此一层关系,途径将栀子雅
呼为“禅客”、“禅友”,诗词中更多有“毗舍遥遥,异香一
柱驰名久。”②,“身外色香空荏苒,鼻端消息正菲微”③等佛
事禅理方面的附会。其实,他们但凡称之为*1*3的,均是栀
子花,真正西域的*1*3,他们之中谁也没见过,更不消说去
加以分辨了。
    ①宋·罗愿《尔雅翼·释草》。又宋代僧人法云所撰《翻
      译名义集》,明白写道:“瞻博,一曰瞻*3(按即*1*3),
      黄色,金花也。”显然与栀花色白不类。
    ②宋·王十朋《点绛唇》。
    ③见宋·杨泽民《浣溪沙》。

    蜀地栀子曾出现过异种,花为红色,开于深秋。据《万
花谷》载:“蜀孟昶十月宴芳林园,赏红栀子花,其花六出
而红,清香如梅。”又《野人闲话》载:“蜀主升尝理园苑,
异花草毕集其间。一日,有青城山申天师入内进花两栽,
曰:‘红栀子种,贱臣知圣上理苑囿,辄取名花两树,以助
佳趣。’赐与束帛,皆至朝市散于贫人,遂不知去处。宣令
内园子种之,不觉成树两株,其叶婆娑,则栀子花矣。其花
斑,花六出,其香袭人。蜀主甚爱重之,或令图写于团扇,
或绣入于衣服,或以绢素、鹅毛作首饰,谓之红栀子花。及
结实成栀子,则异于常者,用染素,则成赭红色。甚妍翠,
其时大为贵重。”此红栀子后来再无所闻。是绝种了呢,还
是本来就属于小说家言,想来后者更见可能。

    栀子花能水养,早在宋代便常被置于瓶中供人玩赏。杨
万里诗曰“有朵*4瓶子,无风忽鼻端”,陆游诗曰“清芬六
出水栀子”,便指的是插于水中的瓶供。每至夏初开花,江
南的妇女们有采撷花枝簪于鬓角为饰或用花枝穿扎成花篮的
风俗,历来是把栀子作与白兰花、茉莉花一样重要的季节
性花朵。

    栀子的花冠厚重香腻,同是宋代,有人看重的是它雪肤
冰肌,美艳可嚼。这“嚼”字可是真嚼。林洪在《山家清
供》中详有记述:“旧访刘漫塘宰,留午酌,出此供,清芳
极可爱。询之,乃栀子花也。采大者,以汤焯过,少干,用
甘草水和稀,拖油煎之,名‘*1*3煎’。杜诗云:‘于身色有
用,与物气相和。’既制之,清和之风备矣。”对油煎栀子花
这一色美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  上艹,下詹
*2  “卮”字右下部分换成“巴”字。音之。
*3  上艹,下匐
*4  上竹,下参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所有本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