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开到酴醿花事了
 |  
                                                |  |  |  
                                                |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1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这是宋人王淇写的一首小诗,题为《暮春游小园》。诗
 先以女子的妆粉为比拟,写春天里梅花谢了,海棠又开。接
 着说,终于轮到荼*1花开放了,而她的开放标志着群芳的消
 歇,花事的结束。
 
 荼*1一般于春末夏初开花。在“春风无力百花残”的暮
 春时节,她嫣然盛开,因而被看作是殿春之花。古人将农历
 从冬十二月小寒至春三月谷雨的八个节气共一百二十日中,
 以每五日为一候,划分为二十四候,认为每候有一花的风信
 相应,候至风来,应信花开,遂称二十四番花信风:冬十二
 月小寒,有梅花、山茶、水仙三候,大寒有瑞香、兰花、山
 矾三候,春正月立春有迎春、樱桃、望春三候,雨水有菜
 花、杏花、李花三候,二月惊蛰有桃花、棠棣、蔷薇三候,
 春分有海棠、梨花、木兰三候,三月清明有桐花、麦花、柳
 花三候,谷雨有牡丹、荼*1、楝花三候。王淇在诗中描绘的
 正是三月谷雨以后唯见荼*1开花的情景(荼*1一名独步春,
 道理似在这里),它预示了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到来。顺带
 说一句:“开到荼*1花事了”,这是古诗中吟写荼*1较出名的
 句子。《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丫头麝月掣着一根酒令花签,
 上面就刻着这个句子,前题“韶华胜极”,后注“在席各饮
 三杯送春”,作得贴切雅致,由不得在座的有哪位能忤此美
 意拒而不饮呢!此外,荼*1殿春,以其命意的好句尚有不
 少,如“酴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宋·苏轼)、“明红暗紫
 竞芬菲,送尽东风不自知”(宋·刘攽)、“一年春事到荼*1,
 香雪纷纷又扑衣”(宋·任拙离)、“花神未许春归去,故遣仙
 姿殿众芳”(宋·朱淑真),俱足吟味。
 
 上引诗文中,有作“酴醿”的,是荼*1的后来一种写
 法。酴醿的醿字还可写作“醾”、“釄”、“*2”。几个字中应
 以“醾”为正,其他则是俗字,因为酴醾本是酒名。西汉杨
 雄在《蜀都赋》中提到的“酴清”,就是酴醾。这种酒一说
 是不去滓的麦酒,一说是重酿酒,总之,是原产蜀地的古代
 名酒。其制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笨曲并酒》有详载:
 “蜀人作酴酒法:十二月朝,渍小麦曲二斤,密泥封。至正
 月二月,冻释,发漉去滓。但取汁三斗,杀米三斗,炊作
 饭,调强软合和,复密封,数十日便熟。合滓餐之,甘、
 辛、滑如甜酒味,不能醉人。”观其酿法,与荼*1花了无干
 涉。那么为何荼*1后来又被称作酴醾呢?原来,蜀地自古就
 是荼*1的主要产地之一,荼*1花白,色近蜀地土产酴醾酒,
 且二物读音相同,因此不知何时起,当地人就直呼荼*1为酴
 醾了。《花木考》曰:“此花本作荼*1,以酒号酴醾,花色似
 之,遂复从酉,则花作白色似无可疑矣。”不过,对于花与
 酒的颜色明人王象晋、张存绅均另有异辞:“本名荼*1,一
 种色黄似酒,故加酉字。”①“酴醿…··又一种色黄,故古诗
 有‘汉宫娇额半涂黄’之句。因加酉作酴醿。酴醿本酒
 名。”②确实,关于开黄花的荼*1,宋《益部方物略记》已
 有较详的记述:“蜀荼*1多白,而黄者时时有之,但香减于
 白花。人情尚奇,贱白贵黄。”由于不知道酒色究竟是白是
 黄,二说的是非在这里只好姑存不论了。
 ① 见《群芳谱》。
 ② 明·张存绅《雅俗稽言》卷三十八。
 
 在现代植物学上,荼*1又名“悬钩子蔷薇”,系蔷薇科
 蔷薇属落叶或半常绿蔓生灌木,小枝上被有较长的钩刺是其
 特点。载培多用竹木立架,让其攀附枝蔓。花大型,重瓣,
 一般为白色,也有黄、红色,芳香,可制炼香精。蔷薇属包
 括着许多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如蔷薇、玫瑰、月季、木香
 等,作为其中的一员,荼*1亦并不逊色,很招人们的喜爱。
 古人给它起了一打子的别名,如佛见笑、琼绶带、雪梅墩。
 雪缨络、百宜枝杖、白蔓君、沉香密友、傅粉绿衣郎、韵
 友、雅客以及前面提到的独步春等,都很文绉绉的。至于摄
 入诗文中,更见雕凿。
 
 咏其花白者曰:
 “白玉梢头千点韵,绿云堆里一枝斜”(宋·杨万里),
 “东风满架索春饶,三月梁园雪未消”(宋·戴复古),
 “临风难自持,为舞白霓裳”(宋·张耒),
 “洗尽铅华不著妆,一般真色自生香”(宋·赵长卿);
 
 咏其花黄者曰:
 “清明时节散天香,轻染鹅儿一抹黄”(宋·欧阳修),
 “汉宫娇额半涂黄,入骨浓薰贾女香”(宋·黄庭坚);
 
 咏其花红者日:
 “天红琐碎竞春娇,后出何妨便夺标”(宋·晁补之),
 “明红暗紫竞芬菲,送尽东风不自知”(宋·刘颁);
 
 咏其香者曰:
 “肌肤冰雪熏沉水,百草千花莫此芳”(宋·黄庭坚),
 “白玉体轻蟾魄莹,素纱囊薄麝脐香”(宋·朱淑真),
 “千红万紫消磨尽,犹有风吹不断香”(元·叶颙);
 
 咏其枝蔓者曰:
 “布叶敷条翠作围,自生芒刺护裳衣”(宋·陈松龙),
 “十万青条寒挂雨,三千粉面笑临风”(宋·刘子翚),
 “青蛟蜕骨万条长,玉架盘云护晓窗”(宋·刘克庄)
 
 在历代众多的荼*1花词中,有一首小词写得爽丽自然,
 全无脂粉气,这就是宋代韩元吉的《临江仙》:
 不恨绿阴桃李过,荼*1正向人开。一樽清夜月徘
 徊。花如人意好,月为此花来。   未信人间香有
 许,却疑同住瑶台。纷纷残雪堕深杯。直教攀折
 尽,犹胜酒醒回。
 
 从《齐民要术》一书中可以知道,南北朝时期,荼*1花
 与酴醾酒尚未结缘。自从人们将荼*1称作酴醾后,花酒同
 名,它们之间的确有些混淆不清了,不知是出于误解还是有
 意的作为,后来中原某些地区,酴醾酒已不再采用《齐民要
 术》所介绍的那种与荼*1无关的酿制法了。宋·庞元英著
 《文昌杂录》说:北宋“京师贵家多以酴醿渍酒”,这里的酴
 醿即指荼*1花。其制法,宋朱肱《酒经》卷下“酴醿酒”一
 条云:“七分开酴醿,摘取头子,去青萼,用沸汤绰过,纽
 干。浸法:酒一升,经宿,漉去花头,匀入九升酒内。此洛
 中法。”可见,这种酴醿酒已成了真正的荼*1花酒,荼*1由
 此进入了人们的筵席。
 
 在中国的食谱中,荼*1不仅入酒,还可煮粥。宋林洪
 《山家清供》有“荼*1粥”一方:“其花发,采花片用甘草汤
 焯,候粥熟,同煮;又采木香嫩叶,就元汤焯,以麻油、盐
 醯为菜茹。”木香,与荼*1同为蔷薇属。以荼*1花片熬粥,
 木香嫩叶制菜,果然般配得很,有心的读者不妨可试一试
 呢。
 
 
 *1  上艹,下縻
 *2  左酉,右麋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