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杜鹃啼时花扑扑 1
 |  
                                                |  |  |  
                                                | 
 
 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每年农历三四月,杜鹃鸟从那遥远
 的南方归来,当人们听到它的啼叫声时,此花便如火如荼地
 怒放起来,只见到处叠红堆紫,灿若蒸霞,映得满山一片火
 红,因此有这两个名称。
 
 不过杜鹃鸟啼与杜鹃花开的联系并不就这么简单。原
 来,古代盛传这么个故事,蜀国杜宇称王,号为望帝,曾遇
 天灾,大水泛滥,望帝不能治,以鳖灵为相,使他决玉山,
 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望帝自谦德薄,禅位鳖灵而去。望帝去
 时子规啼,故蜀人悲子规而思念望帝。①又传望帝修道飞
 升,化为杜鹃鸟,或又称杜宇鸟、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
 凄恻。②以后,民间又把杜鹃与杜鹃花联系起来,说杜鹃花
 是由杜鹃啼血滴地而变来的。这样,杜鹃便一名而二物,既
 是鸟名,又成为花名。李白曾于天宝十四年(755)暮春旅
 居宣城,在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诗中最早对这种花鸟并名
 作了吟咏:“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
 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触景生情,由杜鹃花的神话传
 说而联想到杜鹃鸟,从而勾起了他对川蜀故乡的深深怀念。
 ①见汉·杨雄《蜀王本纪》。
 ②《禽经》注引李膺《蜀志》。
 
 后世写诗,多喜欢摭拾杜鹃啼血滴而成花的典故,依傍
 成风,颇觉落套。但其中也有写得好的,如: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茜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①
 
 蜀魄何因冷不飞?空山一片影霏微。
 那须带血依芬树,自可梳翎弄雪衣。
 细雨春波愁素女,清风明月泣湘妃。
 江南寒食催花候,肠断无声莫唤归。②
 
 这后一首诗,因是咏白杜鹃,用典较为奇特。杜鹃泣血
 的说法,原本是从红杜鹃生发出来的,血红与花红的共同点
 才有花鸟贯通的可能。这里的对象却是白杜鹃,作者却仍能
 借用其事,巧妙地运用设问的口气,描绘出了这一种杜鹃花
 的素淡洁白。然而杜鹃花色又不止红与白,面对其他颜色怎
 么办呢?因此我们就见到杨万里一反传统,提出另外一说: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
 是征人泪滴成。”③不过这只是文艺创作,自不能当真。
 ①唐·韩*1《净兴寺杜鹃花》。
 ②清·陈至言《白杜鹃花》。
 ③《晓行道旁杜鹃花》。
 
 杜鹃花花色其实很丰富。古人最早记述的杜鹃花既不是
 红也不是白,而是黄色的,其名为羊踯躅。这种黄色的杜鹃
 花,《神农本草经》指出其花辛有毒,生于淮南,可治贼风。
 恶毒诸邪气,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药用价值。为何称为“羊
 踯躅”呢?答案相当有趣。按西晋崔豹《古今注》解释,是
 因为“羊踯躅,黄花,羊食即死,见即踯躅不前进”。羊是
 否真能辨别黄杜鹃,见而踯躅不前,笔者不得而知。但羊见
 了也害怕,也许就像“鬼见愁”之类的形容词一样,世上并
 无鬼,不过是夸张之辞而已,借助“羊踯躅”这样的命名,
 正可警醒人们对此花毒性的戒备,在用药时须把握好分量,
 谨慎而用。稍后,南朝齐梁时的陶宏景在《名医别录》中进
 一步介绍了黄杜鹃的药物学知识,说羊踯躅一名玉支,花
 黄,生太行山谷及淮南山地,三月采花阴干,可入药,主治
 邪气鬼疰和蛊毒。今天看来,黄杜鹃确有大毒。就像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所说的:“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
 也。”因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杜鹃叶含黄酮类、羊踯躅
 毒素、司帕拉沙酚,全株有剧毒,切忌乱用。而红杜鹃则无
 毒,这是需加辨别的。《广群芳谱》载:“有红者紫者五出者
 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今在江南山区,仍能见
 到儿童采食映山红花朵的情景。
 
 杜鹃花别名还有山石榴、山丹花、山踯躅、红踯躅、紫
 踯躅、山鹃等;其中黄杜鹃又称黄踯躅、闹羊花、老虎花、
 玉支、羊不食草等。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半常
 绿乔木或落叶灌木,花大形,花色除了红、紫、黄、白外,
 还有淡蓝、浅绿等色,春夏两季开花。杜鹃花品种繁多,全
 世界约有八百余种,主产于中国、菲律宾、印尼等地,而中
 国就独占六百五十余种。今天,除新疆、宁夏以外,各地都
 有野生分布,而贯穿滇、藏、川的横断山脉一带,种类最为
 集中,是全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分布中心。
 
 大约到了唐代,野生杜鹃花才被引种到城中去,并引起
 世人尤其是文人的注意。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鹃花,间接证明
 那时已有人工的种植。稍后有关种植的具体记载开始多了起
 来。大历十年(776)进士王建,作宫词多首,其中一首曰:
 “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朝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
 恩未了奏花开。”说明长安宫中已种植红杜鹃,且得到了皇
 帝的青睐。又有江苏镇江鹤林寺的杜鹃花,《丹徒县志》载:
 “相传唐贞元元年(785)有外国僧人自天台钵孟中以药养根
 来种之。”后来苏东坡在诗中曾几次提及此事:‘当时只道鹤
 林仙,能遣秋光放杜鹃。”就是说,天台山附近的野生杜鹃
 被僧人先以钵盂培养的方式,再带到了镇江移植于鹤林寺
 内。后有东都洛阳城外平泉庄的四时杜鹃花。李德裕在《平
 泉山居草木记》中说他于“己未岁又得……稽山之四时杜
 鹃。”己未岁,即唐开成四年(839),平泉庄是唐相李德裕
 在洛阳城外三十里苦心经营的“别业”,文中说的杜鹃是他
 从会稽(今浙江绍兴)移植来的,也获得了栽培上的成功。
 
 在这段时间,最值得一书的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
 表现出前所未见的巨大热忱。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5)起,
 白居易遭贬谪,下任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曾移
 种山野杜鹃于厅前,在《山石榴寄元九》诗中,他对远在通
 州任刺史的元稹说:“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江城上佐无闲事,山下*2得厅前栽。烂漫一栏十八树,根株
 有数花无数。”元和十三至十五年(818~820),他改任忠州
 (治所在今四川忠县)刺史,热情依旧,又把江西的杜鹃带
 到川蜀的府上园庭中种植,有《喜山石榴花开》诗为证:
 “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
 喜花开依旧数。”移种中,根虽有损,却经裁剪后,又茂盛
 如初,怎不令他惊喜!他嗜爱杜鹃,作有杜鹃诗多首,除以
 上外还有《山石榴花》、《戏问山石榴》、《题孤山寺山石榴
 花》、《山石榴花十二韵》、《玉泉寺南三里涧下多漫红踯躅繁
 艳殊常感惜题诗以示游者》等。而最能体现他的感受的可以
 说就是这首《山石榴寄元九》待了。前已引了头上几句,我
 们再接着读一段:
 千叶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曲尘。
 泪痕*3损胭脂脸,剪刀裁破红绡中。
 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初嫁娇泥春。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诗中把杜鹃比作下凡仙女,怨艾索愁,又比作出嫁少女,娇
 媚生春。更为脍炙人口的是“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
 嫫母”两句,意谓与杜鹃相比,芙蓉、芍药都只不过是丑妇
 而已。从此,杜鹃花便争得一个美名即“花中西施”,传诵
 至今。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