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唯有牡丹真国色 2
 |  
                                                |  |  |  
                                                | 
 
 
 到了南宋,虽有梅花后来居上,名压众芳,毕竟花期各
 有限,风流难独专,你占你的春消息,我候我的养花天,①
 自有不相干处。每至暮春,牡丹开处,观者云集,追慕之
 力,未见稍歇。皇家苑囿,更是精心呵护,铺张安排。周密
 《乾淳起居注》载:“淳熙六年三月十五日,车驾过宫,恭请
 太上太后幸聚景园,次日……至锦壁赏大花,三面漫坡牡丹
 约千余丛,各有牙牌金字,上张碧油绢幕,又别剪好色样一
 千朵,安顿花架,并是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就中
 间……”当时除了临安(杭州)外,越州(今浙江绍兴)、
 天彭(今四川彭山)亦以牡丹的种植闻名。
 ①《花品》:“牡丹开日,多有轻云微雨,谓之养花天。”
 
 明清二代,牡丹先后在亳州(今安徽亳县)、曹州(今
 山东菏泽)兴起,盛况不减前朝。
 
 牡丹能在花坛上常艳常芳,是与劳动人民长期的辛勤培
 育分不开的。唐代有一个著名的园艺师宋单父,字仲儒,据
 称他植艺技巧高超,终被皇帝召至骊山,育牡丹花万本,色
 样各不相同,受到千金奖赏,这是见于载籍的。至于无名花
 匠,则更是藏龙卧虎,不可胜计的了。宋李格非云:“今洛
 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
 奇且广。”正是通过千千万万这样默默无闻的花工的劳作,
 牡丹才能优选劣汰,异品迭出,惊人眼目,谁见谁爱了。
 
 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长安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唐元
 和中有一年春天,长出二千一百朵花,其色有正晕、倒晕。
 浅红、浅紫、深紫、黄、白、檀等,有的花面径达七八寸。
 像这样的牡丹,今日大概也难见到,足见当时植艺的高超。
 古代,牡丹品种以姚黄、魏紫最为著称。姚黄本章开首已道
 及,它是宋朝民间姚氏家中培育出来的。牡丹本有“花王”
 之誉,而姚黄独又冠名“花王”,真是王中之王了。魏紫,
 千叶,肉红色,出寿安山中,由樵人发现,为后周魏仁浦买
 去置于园中,遂名魏紫,被称为“花后”。他如鹤翎红、九
 蕊真珠、鹿胎花、玛瑙盘、御衣黄、叠罗、瑞露蝉、观音
 面、醉杨妃、素鸾娇、万卷书、驼褐裘、睡鹤仙、藕丝霓裳
 等,花名雅致,珍品极多,难以—一备述。
 
 许多希贵品种的培育法古人一向是注意技术保密的,并
 不轻易外传。为什么包括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在内的大多
 数花木专著,对具体花品的如何栽培皆语焉不详,有些记录
 甚或只是以讹传讹的猜测,为什么上面提到的名品不少其实
 早已绝种,未能存留下来,想来这是原因之一吧。《墨庄漫
 录》有一则记载,就足以怀疑:“洛中花工,宣和中,以药
 壅培于白牡丹,如玉千叶、一百五、玉楼春等根下,次年花
 作浅碧色,号欧家碧。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上。”北宋宣和
 年间植育出“欧家碧”,约摸是事实,但说成是通过在某些
 白牡丹的根基下埋药,从而获得这一绿花品种,以今人眼光
 看,几无科学根据,必是无稽之谈了。有趣的是,这种门外
 汉的想象,在清末曾被西太后慈禧顶真照搬了一回,不同的
 只是她在御花园中所试验的、被她称之为“绿牡丹”的是菊
 花一类而非牡丹罢了。其法是先用许多上好的绿色颜料冲成
 很厚的浆汁,把一小块空地上的泥土全用这浆汁拌过,然后
 拣几枝带有碧意的白菊插在里面,每天用搀和着绿颜色的水
 浇灌。结果如何呢?清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不无恢谐地
 说:“却不道绿色素十九还是给叶子吸收了去,花瓣上依旧
 只有很淡的一重绿气。偶然可以发现几点较深的绿色的细
 点,便算是天大的奇迹了。”欲用这类手段来改变花木的品
 性,自然更要遗笑于方家了。
 
 在古代,一俟牡丹花团绵簇时,风雅之士喜欢列筵聚
 赏,席间歌舞管弦,吟诗作赋,循为常事。唐风如此,宋明
 以降,亦多有之。清道光时福州人梁章*4在《浪迹三谈》中
 说:“蒸鲥赏牡丹。”意谓宴赏牡丹时,须清蒸鲥鱼为馔,以
 助观花人的雅兴。自注云:“吾乡每以四时土物与四季名花
 —一相配,置酒赏之,为韵事。如鲥鱼配牡丹,荔枝配荷
 花,蟹配菊花,蛎配梅花也。”可见,民间亦例有定约呢。
 观花、开筵、张乐、歌吟,这一风俗,成就了多少古代文人
 的篇章。李白的《清平调》,作于宴饮之际,就是一例。花
 前把酒,怎不令睿藻泉涌,绮思飞动,于是,有人不禁吟
 道:
 携觞邀客绕朱栏,肠断残春送牡丹。
 风雨数来留不得,离披将谢忍重看。
 氛氲兰麝香初减,零落云霞色渐干。
 借问少年能几许?不须推酒厌杯盘。①
 
 万叶红绡剪尽春,丹青任写不如真。
 风光九十无多日,难惜尊前折赠人。②
 ①唐·李建勋《晚春送牡丹》。
 ②唐·卢士衡《题牡丹》。
 
 上苑*2芳初雨晴,香风袅袅泛轩楹。犹记洛阳开小
 宴,娇面,粉面依约认倾城。    流落江南重此
 会,相对,金蕉蘸甲十分倾。怕见人间春更好,向
 道,如今老去尚多情。①
 
 不过,茵席之外,有着更多的无拘无束之作,其中尤以
 唐人七律见佳: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王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片寄朝云。②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2华过此身。③
 
 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
 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倚阑干首重回。④
 
 蓓蕾抽开素练囊,琼葩薰出白龙香。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嫦娥夜月光。
 雪句岂须征柳絮,粉腮应恨贴梅妆。
 槛边几笑东篱菊,冷折金风待降霜。⑤
 
 这些诗可谓风致嫣然,倘若你在观赏牡丹时诵上一二
 首,相信口角也会生香的。
 
 ①宋·曾觌《定风波·赏牡丹席上走笔》。
 ②唐·李商隐《牡丹》。
 ③唐·罗隐《牡丹花》。
 ④唐·李山甫《牡丹》。
 ⑤唐·徐夤《追和的白舍人咏白牡丹》。
 
 *1  左赤,右页
 *2  左禾,右农
 *3  左亻,右叔
 *4  左钅,右巨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