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面桃花相映红  1
 |  
                                                |  |  |  
                                                | 
 
 
 据唐孟*1《本事诗》记载:唐德宗时,博陵(今河北定
 县)人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到长安考进士落第
 后,颇觉无聊。清明节那天,他一人独游都城南庄,至一村
 户,见一亩之地上花木从萃,看似寂若无人。他因口渴,叩
 门求杯水喝。良久,有一女子自门隙问他是何人,有何事,
 他回答后,那女子沏了杯茶,开门请他入内,设椅于庭院招
 待他,自己则倚在一株小桃树边观察他,“意属殊厚”。崔护
 见这女子娇柔美艳,不觉动心,情不自禁以言相挑,那女子
 不回应,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崔护饮毕,女子送至门,似
 有恋恋不舍之意,“崔护亦眷盼而归”。一晃第二年清明节又
 到了,崔护追忆往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访,唯见门墙如
 故,桃花依旧,却门上多挂了一把锁,空不见人。他怅惘之
 余,挥笔题诗于门扉。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想想去年此日,这里正是春风殆荡,桃花盛开,那个姑
 娘就倚在一株桃树下,人面花光,互相辉映。以花拟美人,
 沿用既久,几成俗滥,而此诗所写,则是眼前实景,所谓本
 地风光,将景色与人物融而为一了。美人因桃花的联想而分
 外妖娆,桃花亦因有美人的映衬,而艳态可掬。
 
 桃为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高约丈余,原产于我国的
 西北和西部,栽培历史达三千年以上。早在周代,《诗经·周
 南》就首先在诗句中赞美了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成书约在战国末年的《尔雅》记载了两种桃树:“旄,冬桃。
 *2桃,山桃。”一种叫旄,又称冬桃,农历十月果实成熟,
 味美可食。一种叫*2桃,又称山桃、山毛桃,果实小而多
 毛,味酸苦。无食用价值,可用作栽培桃树的砧木。汉武帝
 扩建上林苑,诏群臣献奇花异品。据《西京杂记》说,所献
 之桃有十,就是:秦桃、*2桃、缃核桃、金城桃、绮叶桃、
 紫文桃、霜桃、胡桃、樱桃、含桃。从此,有关桃的种类的
 记载就越来越多了。我国是桃树的原产地。汉时,桃树由甘
 肃、新疆传至波斯,后又由波斯传布至欧美各国,日本的
 桃,早年亦由我国传去。
 
 今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桃树品种已达三千种以上,我
 国就约占一千种。一般按花、叶观赏价值及果实品质而分为
 观赏桃与食用桃两大类。我国观赏性代表种类有:
 
 白桃,花白,单瓣。白碧桃,又名千瓣白桃,花白,复
 瓣或重瓣。碧桃,花淡红,重瓣。绛桃,花深红,复瓣。红
 碧桃,花红,复瓣。复瓣碧桃,又名千瓣碧桃,花淡红,复
 瓣。绯桃,花鲜红,重瓣。以上是单色花。洒金碧桃,又名
 日月桃,花白或粉红,而且同一株上花有两色,或同一朵花
 上有两色,甚至同一花瓣上有粉、白两色。这是异色集于一
 身的花。紫叶桃,叶为紫红色,花淡红色,单瓣或重瓣。这
 桃树是既可观花又可观叶。垂枝桃,枝下垂,花有深红、纯
 白、淡红、五宝等色。塔型碧桃,树型呈窄塔状。这两种桃
 树是既可观花又可观树形,较为少见。还有一种叫寿星桃,
 植株矮小,节间特短,花朵密集,花较小,红色或白色。
 
 食用性的常见种类则有:
 
 粘核桃,特点是果肉粘核,品种很多,如上海水蜜桃。
 肥城佛桃、浙江玉露桃皆是。离核桃,果肉与核分开,品种
 有青州蜜桃、红心离桃等。蟠桃,果实扁平。油桃,果实小
 而光滑无毛。此外还有黄肉桃、冬桃等。
 
 桃花其性早熟,三年可结实,然而六七年便老化,枝干
 结果后越来越细,十余年后易枯,树龄并不长,甚至有“短
 命花”之称。①但有趣的是,古代却喜欢大谈桃花的神话,
 说桃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属于仙品,并盛传有千岁之桃
 云云。神话与现实,差距之远,很是奇怪,究其原因,看来
 已是说不清的事了。
 ①见明·文震亨《长物志·花木·桃》。
 
 神话中流传最广的当属西王母(见插图12)仙桃宴的故
 事了。小说《西游记》有细腻的发挥。其本事最早见于《汉
 武帝内传》,内说:昆仑山之神西王母派紫兰官玉女为使者
 前来告诉汉武帝,王母要在七月七日来作客。到了这天,汉
 武帝在宫掖大殿设座,王母果然降临。王母带来许多美馔珍
 肴,皆非地上所有。她“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
 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以四颗与
 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
 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
 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仙桃因与王母有关,故又称
 “王母桃”。北魏杨*3之《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
 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
 山。一曰王母桃。”又由于此桃三千年才一结果,神异非常,
 人们认为吃了它便能长生不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
 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
 
 西王母仙桃之说显然是后人捏合了以往数种传说衍化出
 来的。一是《山海经》的说法,《西次三经》中载:“(不周
 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食之不
 劳。”这如桃之果,吃了不会疲劳,便是这神话的始作俑者
 了。又《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佚文曰:“沧海之中,
 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海内十洲记》
 亦曰:“东海有山名度索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曰
 蟠木。”这就是后来人们称王母仙桃为蟠桃的出典。此外,
 《玄中记》、《河图括地图》都有同样的说法,文稍异而已。
 二是到了汉代,西王母被民间看成是赐福、赐寿、赐子、化
 险消灾的女仙。当时有部卜筮专书《易林》,即有这方面的
 卦辞,如:“稷为尧使,两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
 又如:“引船牵头,虽拘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西王
 母更被当作是怀有不死之药的长寿老仙。刘安《淮南子·览
 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4娥窃以奔月。”可
 见,《山海经》中的“蟠屈三千里”的“大桃树”,所结之果
 可以“食之不劳”,到了西王母的手中,不死之药就摇身一
 变,而成为“三千年一生实”,“服之长生不死”的蟠桃了。
 中国神话的由简趋繁、推衍幻化,大率如此。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