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钵村(北纬25"10"41.4",东经116"58"34.9")
大客户客服电话:18950888550(优先)、18950888778; 零售客服电话:18039897890 客服QQ:18039897890
跳过导航链接
未登录 § 更改密码 | 登录  




   室有兰花不炷香 1




    古有云,梓为百木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葵为百蔬之
王,松为百木之长,桂为百药之长,而兰则为百草之长。①

    在植物分类学上,兰为兰科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其叶如带如剑,花三萼而小,花色多为淡绿,并无惊人之
貌;又由于在生态习性上喜阴翳暖润,生长于山间林下较隐
蔽的地方,“与萧艾杂处”,“与众草为伍”,所以人们敢说,
要不是它的花香气不凡,决不会闯下如此大的名头,至今或
仍沉埋于深山空谷中,被视为普通草芥而已,这不是没有可
能的。兰以香名世,应无可疑。

    群芳谱中,芳香型的花卉是很多的,诸如梅花、茉莉、
玫瑰、栀子花、夜来香、玉兰、桂花、水仙等等,都很出
名。然而兰花之香,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众花之冠。早在春秋
初期,兰花已有“国香”之称,见于《左传·宣公三年》中:
“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这一最高推崇,历来为后人
所首肯赞赏。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为之作注脚:“士之才德
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
国,则曰国香。” ②说明对此美誉也是完全赞同的。此外,
兰还有“王者香” ③、“香祖”、“兰无偶,称为‘第一香’” ④
等别号,都可看成是“国香”的换一种说法。

    兰香与众芳相较的特异之处,如果单从嗅觉的感知来进
行评判,也许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也无法争辩
清楚的问题。倘勉强按文献资料中前人留给我们的体验作一
番分析来看,兰花之香至少有这么两大特点:一是氛氲浓
郁,却烈不刺鼻。兰花之芳气,香盘馨结,其香甚浓,却又
纯正不邪,就近嗅之,如吸甘醇,这与夜来香之类的某些带
有刺激性的花香不同。古人认为它有“养鼻”的功效⑤。因
此兰香往往被形容为是一种“清香”,这里的“清”决非
“清淡”之意,而是指“清正”、“清雅”、“清纯”,否则便是
天大的误会。二是溢荡悠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兰花的香
气,有如燃薰炷艾,徐徐溢出,随着空气飘荡开来,幽幽不
绝,如丝如缕,逐风送爽,袭远而耐久。古人视兰香为“幽
香”,进而称兰为“幽兰”,即与此有关。上述两个特点,缺
一不可,唯同时毕集于一身,方能造就出兰花之不世之香。
兰花香味的奇特处,的确很难加以把握描述;且这类解释,
都不过是抓住某些表象而已,终难究其实,只得满足逗弄于
文字游戏中,反而玄之又玄,令人感到神秘兮兮的。

    要想真正揭示兰香的奥妙,这不是古人能够办到的。近
年来,瑞士有一位化学家凯塞博士,出版了一部名为《兰
香》的著作,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该书内容包括兰的植物
种源、捕集兰花香气的方法、传授花粉的过程以及各种兰花
香气的描述。作者首次成功地通过高难度的实验手段,捕捉
到了花香的灵魂——头香,并用现代科学的语言研究兰香的
分子结构,阐述了兰香所含有的上百种微量化学成分的逻辑
组合关系。这才是代表了现代水平的解释。凯塞博士的实验
对象包括欧洲兰、美洲热带兰、非洲热带兰及印——澳热带
和亚热带兰,但不知有没有我国大陆的兰花品种。

    我国的兰花大多是地生兰,另外有附生兰和腐生兰;而
地生兰主要产于我国,故地生兰又被称为中国兰。它包括农
历正月前后开的墨兰(又名报岁兰),正月至二月开的春兰,
三至四月开的蕙兰(又名夏兰),六至八月开的建兰(又称
秋兰),九至十月开的寒兰等,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在古代,“兰”字又指一种属于菊科的多年生香草,别
名“*1”,这是在旧籍中最易发生混淆的两种植物了。宋代
大学者朱熹曾在《离骚辩证》中试作区分。他说:“古之香
草,必花叶俱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佩。今之兰蕙,但花
香而叶乃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必非古人所指甚明。”
这是一个创见。朱熹运用的是逻辑的方法,他抓住菊科的兰
草“*1”有枝梗而兰科的兰花无枝梗的特征,推论前者可以
刈(要用强有力的刀具进行割取)和佩(插戴),而后者则
淡不上刈佩,这就提供了一个分析前人在不同场合所说的兰
究竟为何物的依据。

    例如,《春秋传》讲“刈兰而华”,《楚辞》讲“纫秋兰
以为佩”,指的都是兰草而非兰花。明李时珍就接受了这个
观点,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本草纲目》中列“兰
草’(*1)为一目,*2定其名实,叙述其药理,并对一些古
籍作了具体的分析。认为“《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杖,
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郑诗》言士女秉*1;应
邵《风俗通》言尚书奏事,怀香握兰。《礼记》言诸侯执薰,
大夫执兰;《汉书》言兰以香自烧”所提到的兰,均为兰草,
即后世所说的医经上品之药,具有“利水杀蛊除痰癖”的多
种实用和疗疾功效,决不是兰花所能混误取代得了的。这些
辨析,其中利用了药物学的知识,也很有说服力。

    不得不承认,兰花与兰草在古书中的许多场合,的确很
难分辨,甚至根本就是一笔理不清的糊涂账。即使到了明代
后期,群芳主人王象晋在他纂辑的那部名著中亦搅作一团。
清御制《广群芳谱》稍好,两者已分而述之,然征据事例仍
不能加以细辨,这也是出于无奈。

    不迟于战国时期,古人已开始了人工栽种兰花。如果说
屈原的诗“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⑥可能只是
诗人的创意,不一定是事实,(且这里的兰、蕙,很可能说
的也不是兰花。兰科中,兰与蕙同属,兰一茎一花,惠一茎
数花;兰开于春季,又称春兰,蕙续兰开,又称夏兰。不
过,建兰、寒兰、墨兰也是一茎数花,古人亦有笼统称之为
蕙的。但先秦以及其后的一段很长时间,蕙往往指的是菊科
的蕙草,以产自湖南零陵最闻名,故又名零陵香,是古代制
香的一种重要原料。此二“蕙”也是极不易加以区分的。)
那么《续会稽志》卷四引古本《越绝书》载“勾践种兰渚
山”,则应可信有所据了。兰渚山,在今绍兴城西南,属于
当时越国京畿的范围。越王勾践亲自种兰艺兰,长期以来一
直为绍兴这一素称春兰发祥地的人们所津津乐道。后来兰诸
造亭,号兰亭,东晋时山阴(即今绍兴)太守王羲之会同谢
安、孙绰等一辈文人贤达于暮春时节到此修禊事,曲水流
觞,更是成了一段风流千古的话题。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所有本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