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枝春雪冻梅花 2
|
|
|
隋开皇中,赵师雄官迁罗浮,途中遇松林间酒肆,欲作 歇息,酒肆旁一屋,有一美人淡妆素服出迎。此时天已昏 暗,残雪未消,月色微明。赵师雄与美人相语,美人言谈清 丽,芳气袭人。于是二人扣开酒家,对坐共饮。后来赵师雄 沉醉入寐,但党风寒侵体,久而觉醒,东方已白,起身一 看,唯面前有一株大梅花树而已。这也许是基于梦境遭遇发 挥出来的一个神话罢了。唐开元中,江采*11甚得明皇宠幸。 她性喜梅花,所居栏槛,都要种上几株梅树,张匾题曰“梅 亭”。花开时节则赋赏玩乐,到了夜半时分,还留连在花下 不肯离去,曾作有《梅花赋》一篇。皇上因她有此嗜好,戏 称她为“梅妃”。至于宋人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 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更是传为千古佳话,人尽皆知 了。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梅因有独步早春 的气概,苏东坡遂将梅花与瘦竹、文石誉为益人心志的“三 益之友”。自宋以后,人又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此外,梅花又有“清友” “清客”等美称。宋代起,梅竹在画坛上因此形成一种独立 的画科,画梅大家多了起来。两宋之交的杨无咎,字补之, 号逃禅老人,被誉为画梅专家。他年轻时,居所“有梅树大 如数间屋”⑥,常得临写,因受其益。他曾画了梅花送入宫 廷,被徽宗赵佶讽为“村梅”,自此,他索性在画上署名 “奉敕村梅”,既是标榜,也是文人的一种牢骚。传说南渡 后,他的画被挂在宫壁,有人看见蜂蝶聚集在上面,这似是 夸张之辞。南宋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宝庆进士,他的 一幅纨扇图将松、竹、梅画在一起,体现了宋人的观点,此 图因称《岁寒三友图》,留传至今。元代的王冕,更是以画 梅出名。他是一位“梅痴”,隐居家乡九里山时,“种梅花千 株,桃柳居其半,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⑦。所画 梅用笔精炼,墨色淡雅,现存作品有《墨梅轴》、《梅花卷》 等。他画梅自有寄托,“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他不下 来”⑧,当时被人视为是讽刺元廷的作品,险遭逮捕。又传 说他的作品《点水古梅图》,是表达自己决不仕元的气节。 明画家陈录,作有一轴《万玉争辉》图,写梅林一角,千花 万蕊,璀灿绚丽,构思很有特色,充分表达了画家对梅花不 可抑制的喜爱之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浙江钱 塘(杭州)人,一生布衣,他的画以梅花居多,自述“画江 路野梅”,有时作枝干横斜,花蕊繁密,气韵静逸;有时作 梅枝欹斜历乱,花朵疏疏落落,又得一种别致。他又长于题 咏,曾在一幅梅竹画上落题云:“凌霜雪,节独高,我与君, 共岁寒。”以梅、竹自况,诗画俱是不凡。
大致说来,两宋之际是梅花显贵的分水岭:北宋牡丹称 雄,南宋则梅花居尊。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时期,梅 花成为“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 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⑨ 人们并开始称它为“花魁”,取其“向暖南枝最是他潇洒, 先带春回”⑩,有先天地而春,管领群芳之意。从此,梅花 的地位居高不下,流风所被,延至今朝。看,南宋陈景沂 《全芳备祖》、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钦定〈广群芳 谱》,均序梅花为第一;民国时期的南京政府,曾定梅花为 国花;1987年上海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传统名花的评选, 结果梅花亦名列榜首,独占鳌头,当真是古今一辞,情有独 钟了。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四川、云南、湖北山区都有野生梅 林分布;而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西、西藏等省区也 有零星发现。赏梅胜地极多,而尤以江南为盛。不妨举数 例。南京钟山南有梅花山,植梅达五千余株,二百多个品 种。其中有古梅“蹩脚晚水”,有世上独有名品“半重瓣跳 枝”。山上建有观梅轩,登临纵目,梅姿尽收眼底。苏州远 郊光福乡的邓尉山,梅花时节,十里皑皑,有“香雪海”之 称。山半腰建有梅花亭,形为梅花式,檐栏俱雕作梅花瓣 状,为最佳赏梅处。浙江余杭县的超山,北坡方圆数里遍布 梅林,蔚为壮观。其中有宋梅的明代分本,约有五六百年高 龄了,是为镇山之宝。超山以宋梅亭、浮香阁之山坡探梅为 佳。无锡西南济山的梅园,植梅三千五百多株,其中盒梅五 百多株,山以梅饰,足资游赏。杭州的孤山、灵峰、西溪并 称三大赏梅风景区,其中灵峰是西湖最大的赏梅之所,数千 株梅冰中育蕾,雪里开花,煞是好看。苏州郊外东、西山, 东山有梅林一千多亩,西山有梅林二千四百多亩,其中西山 的鸡笼山历来以梅著称吴中,每当梅花竞开时,真是遥看一 片白,雪海波千顷。上海淀山湖之畔的大观园内,有“梅坞 春浓”景点,分布着五千多株梅树,以观赏梅为主,冷香 亭前一枝老梅,为罕见珍品。又市郊的莘庄公园,拥 有国内梅花品种的一半以上。这些寻春探梅的佳胜之 地,每当东风拂晓,春寒料峭之时,只见枝枝孤禀矜 竞,妙英隽发,处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怎不令人 陶然其间,留连忘返呢!
*1 上艹,下为“燎”去掉“火”换成“木” *2 “燎”去掉“火”换成“木” *3 上竹字头,下繁体“边”字 *4 左氵右昊 *5 左亻右屋 *6 左巾右兑 *8 左钅右兹 *9 “缪”去掉“纟”换成“木” *11 上艹下频
①今学界认为赏梅兴起于西汉,所据资料主要是《西京杂记》,可议。 例如,《中国花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梅花”条云:“观 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于汉初。” ②唐·崔道融《梅花》。 ③宋·史文卿《古梅》。 ④宋苏轼《红梅》。 ⑤宋·黄公度《一剪梅》。 ⑥见明·解缙《春雨集》。 ⑦见明·都穆《玉壶冰》。 ⑧明·宋濂题诗,见宋濂《潜溪集》。 ⑨范成大《梅谱·前序》。 ⑩宋·卢炳《汉宫春》词。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