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艺作物栽培 - (16) 5.2园艺作物病害 1
|
|
|
5.2园艺作物病害
(1)病害的概念
植物在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 响,使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干扰和破坏,表现出病态,影响观赏价值, 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病害。如常见的月季黑斑病、菊花褐斑病。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病变程序,往往从生理机能到组织结构 上发生一系列变化,然后造成外部形态改变,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步加深、持续 发展的过程。例如君子兰受到软腐病菌的侵染后,在植物体内产生一冲酶,溶解细 胞中胶层,使受害细胞解体,因而导致君子兰植株基部软腐、栀子黄化病是因为土 壤中缺乏可溶性铁元素、使叶片逐渐变黄。前一种病变是由病原生物所引起的,后 一种病变是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所致。
从生产和经济的观点出发,有些植物由于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发生了 某些变态,例如,碎锦郁金香因感染了病毒而成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卉;羽衣甘兰 是食用甘兰叶的变态;黑粉菌寄生的茭白等。虽然这些都是“病态”园艺作物,却 增加了它们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一般都不认作病害。
(2)园艺作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原,病原按其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非生物性病原 和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是指植物周围的不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很多,最主 要的是植物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如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过多或过少,温度过高或 过低,日照过强或不足,空气中有毒气体的存在、以及农药使用不当引起的药害等 ,都能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使植物表现不正常,发生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 引起的病害,当环境条件恢复正常时,病害就停止,还有可能逐渐恢复。因为这类 病害缺乏传染性,故称非传染性病害,又称生理病害。
生物性病原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这类生物自己不能制造食物、必须 寄生在植物上吸收植物的营养和水分,来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侵染植物的病原有 :真菌、细菌(包括类菌原体)、病毒(包括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其中 属于菌类的病原物(如真菌、细菌)又称病原菌,被病原物寄生的植物称寄主植物( 简称寄主)。病原物有一定的寄主范围,各种病原物的寄主范围差别很大,例如, 引起茉莉花白绢病的病菌(Sc1erotium rolf--sii)的寄主范围很广,可危害一百 多种植物。也有一些病原物仅危害一种或几种植物,如白粉菌、锈菌。病原物寄生 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和水分,能够不断进行生长和发育,产生繁殖器官,在生长期 间传播和侵染,使病害蔓延。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 所以这类病害称传染性病害。
影响植物发病的基本因素是病原、寄主、环境条件。病原物能致病,但当病原 侵染时,寄主植物本身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它要对病原进行积极的抵抗 。所以有病原物存在,病害能否发生,常取决于寄主植物抗病能力的强弱。如果植 物本身抗病性强,可以不发病或发病很轻,因此可以通过栽培抗病品种来提高观赏 植物的抗病性和防治园艺作物病害。
(3)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生病以后,由于病原物的影响,有一个病理变化过程。首先是生理活动发 生变化,接着内部组织发生变化,最后导致外部形态发生变化,表现出病态。
植物生病后的症状是指外表的不正常表现,其中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为病状 ,病原物在病部表面的各种结构称病征。症状是包括病状、病征在内的总称。各种 植物病害的症状有一定的特征,又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是诊断植物病害的主要依 据之一。
A.病状类型
(A)变色:植物生病后,病部细胞的叶绿素破坏或受抑制,其他色素形成过多 而表现不正常的颜 色,称变色。如栀子黄化病、一串红花叶病。
(B)坏死和腐烂:植物根、叶、花、果各部分都可能发生坏死,如柑桔疮痂病 、石榴干腐病等。
(C)萎蔫:植物因病表现失水状态称萎蔫,如万寿菊镰刀菌枯萎病、菊花青枯 病引起的萎蔫。由于设施不当或干旱,植株表现萎蔫,这是生理性的,往往可以恢 复 。
(D)畸型:生病植株的细胞组织生长过度或不足成为畸形。常见的有矮化、 丛生,如香蕉束顶病,还有皱叶、卷叶、缩叶等。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