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关于中国古代的花卉产业的一点杂想
 |  
                                                |  |  |  
                                                | 
 
 
 中国古代对花卉很早就有了利用。自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中国,
 而佛教很早就有鲜花供养直说。从那时起便有了佛堂供花,后来
 逐渐演变成为插花艺术。唐鉴真和尚东渡扶桑传教,不仅带去了
 佛教,还带去了插花艺术、草药知识、香料知识、茶叶知识等等,
 后来在日本形成了花道、茶道和香道,后者成本极高不太普及。
 所以日本花道承传于中国插花艺术。
 还会来说中国花卉,中国自秦朝阿房宫开始就有了大规模的造园艺术,
 相信那时已经有专门的植物培植。到了唐朝,宫廷及其喜爱牡丹,遍植于
 内廷,妇女头饰也出现大朵严厉的花卉。宋朝流传下来的绘画中,就有了很多
 花鸟作品,可以推知那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观察花卉的形态特征。
 自元以后,造园艺术水平逐渐提高,很多资料现在都有保存。故宫
 的各种盆景中就有宝石制作的水仙、寿桃等等。清朝甚至把四时花卉
 按照节气表现在贵族妇女衣饰上去。
 
 就中国盆景花卉艺术来说,是比较随意的形态。没有大规模的重复生产。
 过去有钱人家往往雇佣有专门的花把式侍弄花草,也有零散的花农种了
 几种花草跳到市集上出售,一般劳动人民也只能接触到这种形式的花卉艺术。
 老北京百业中就有这样的花把式。这种自然、松散的特点已经深深植入
 中国花卉艺术的血脉中去了。
 
 西洋花卉多为产业化集中发展,规模效应明显。西洋插花也有这样的特色:
 力求颜色协调,造型丰满,但是没有中华盆景艺术的那种野鹤闲云。
 
 所以西洋花会产业比较大众化,而中国盆景、插花艺术则属于精品类型。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