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花市历史二
 |  
                                                |  |  |  
                                                | 
 
 
 岭南人爱花,岭南的气候适宜于栽花。早在南北朝时 代,便有诗人江总咏朱槿花诗
 ,诗中有“朝霞映日殊末研,’ 珊瑚照水定非鲜。千叶笑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然”
 之 句,把岭南花卉描写得十分鲜研艳丽,故宋代的苏东坡
 贬谪岭南时,便非常欣赏罗浮山的风景写了“罗浮山下四 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的诗
 句,后来,他游白云山蒲涧 寺时,又写下《广州蒲涧寺))诗一首,借花讽刺秦始皇曰:
 “如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可以说,花给予
 了诗人以灵感。在这些千姿百态的花卉中,影响岭南人民生 活最为深刻者,莫过于素馨
 茉莉了。晋代稽含写《南部草 木状》时,便说此二花特别受岭南人士的喜爱,妇女们以
 彩色的丝线穿花心,戴在头发上,作为首饰。因此,以素
 馨花为主的岭南花市,在南宋时期便已经形成了。当陆游 在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高吟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的时候,广西风景区桂林的周去非,也在《 岭外
 代答》中写道:“素馨花,广州最多,花贩们“以竹
 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周去非是宋孝宗 淳熙年间人,他最早记载了
 岭南花市的情况。”
 
 素馨花独占岭南花市,达数百年之久。屈大均《广东 新语》记广东省“四市”:即
 药市、香市、花市和珠市。 “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广州珠江南
 岸有一个叫庄头的地方,是种素馨的基地,名叫素馨花田,
 花田的旁边有花市,商贩出入其中,清代诗人陈坤咏花田 诗曰:“素馨花市闹黄昏,抛
 掷金钱价莫论,争似种花郎有 幸,一生长伴美人魂。”广州五仙门南岸有花渡头,是素
 馨、 茉莉的专用码头。陈春荣《珠江竹枝词》曰:“鱼藻门前绉
 绿波,渡头斜对艳情多,怜香蝴蝶成团见,低遂卖花人过 河。”《岭南杂记》证实了这
 个码头每天都有数百担的花卉 集散,大部份是运到各个城门口摆卖。每十钱可买素馨一
 升,“富者以斗解,贫者以升*其量花若量珠然”,(屈大均 《广东新语》)。
 
 到了清朝中期,广州花市又有所发展,据《南海县志》 称,藩署前(今财厅前)有花
 市,“灯月交辉,花香袭人”。 尤其是夏天,通宵达旦,游人如蚁。朱次琦《消夏杂 咏
 》诗中,便有“宁衣蒲扇妙年华,约买承宣坊下花”之
 句,承宣坊便是藩署前”花市由城门扩展至城内,而且还 是整天的营业,足证此花市规
 模之大。
 
 广州除夕花市是在藩署前花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张心泰《粤游小志》正式记载了除
 夕花市的情况,他说: “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 云如
 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双门底即今北
 京路青年文化宫附近。徐澄博《岁暮杂诗》云:“双门花市 走幢幢,满插萝筐大树稼,
 。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 悬钟。”由此观之,广州花市到了这个时期,已由单一
 的素 馨花发展而为多样化了,不但有吊钟花,而且还有水仙花。
 供应花的地点,也由广州的近郊发展至高要县的鼎湖山一 带。至于张心泰,他是同治、
 光绪年间的人,除夕花市的 出现,当然在《粤游小志》记载之前,故广州除夕花市的 形
 成,不会迟于咸丰、同治年间。
 
 各地均有花市、花店,只有广州除夕前三天的花市最具特色。广州的除夕花市,是从
 花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 据说在唐末南汉时,广州市近郊即出现卖花的花墟。明朝 中
 末年,广州附近四乡的花农,每天一早亦肩挑鲜花到市
 区摆卖,卖花墟越来越兴盛。茶叶销量的大增,也促进了 香花业的发展,因为制茶需要
 香花,花农也就相应增加了, 遂逐渐形成相当规模的花市。到了乾隆盛世,广州就出现
 了除夕花市。这个除夕花市形成后,逐步扩展到香港和东 南亚一些华侨多的城市。
 
 广州形成花市于明朝,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说,东 粤有四市,即罗浮冲虚观的药
 市;东芜寥步的香市;广州 七门的花市;廉州城西的珠市。那时的花市在现财厅前、十
 八甫、高第街一带,所卖的花有素馨花、水仙、吊钟、菊
 花等。鸦片战争后,广州成了通商口岸,花市规模大了。清 末民初,市区拆马路后,经
 济发展,交通方便。花市更具 规模,那时的商号酒楼、茶居都与花贩订购四时花,有定
 期更换的姜花、菊花、万年青等,也有连盆更换的芍药、菊
 花、播桃花、茉莉花等。在西关一带,常有一些花贩,从 花地买了花来,挑着花担,每
 天一次挨家挨户换花碟,有 莱莉花碟、白兰花碟、鸡蛋花碟等,插花三、四天换一次。
 多数花贩既做固定户的生意,又在街边卖散花。大的花贩,
 雇一条小艇,包下几间大酒家、茶楼、旅店的插花、盆花、 花碟以及春节用的大株桃花
 、吊钟、梅花的供应。
 
 解放后每年农历12月28日起,一连三天,在桨栏路、 光复南路等地段,搭上棚架,
 租给市郊和四乡来的花农摆 卖。这几天,广州往往热闹非常,居民见面,常常听到 “去
 行花街”、“买花没有”的问话。到了除夕晚上,花市达 到高潮,一直持续到深夜二时
 。
 
 为了避免过份拥挤,市区教育路、西湖路也相继设除 夕中心花市,多宝路、逢源路
 、滨江西路分设除夕花市。凡 设花市的道路,车辆绕道,大批公安干警到场维持秩序。
 到 八十年代,除夕花市越办越好,规模越办越大,据不完全统
 计,花档有三干多,观看花市的二百多万人。最多的花是桃 花、菊花、芍药、玫瑰、吊
 钟、水仙、金桔、四季桔、 剑兰、山茶、米兰、朱砂桔、银柳、万寿菊、大丽等也是主
 要 的花卉品种。此外,花市还摆卖各种金鱼、盆景、书画、 年
 画、灯饰、串灯等。除夕花市预示着万紫干红的春天的 到来。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