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钵村(北纬25"10"41.4",东经116"58"34.9")
大客户客服电话:18950888550(优先)、18950888778; 零售客服电话:18039897890 客服QQ:18039897890
跳过导航链接
未登录 § 更改密码 | 登录  




   花卉园艺的历史一





  中国花卉的栽培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礼记》中已有“秋季之月,鞠有
黄华”的记载。据唐代《岭南录异》记载:汉代古南越(即今广州)之花术,如指甲花
、昌蒲、桂花等就曾经被移植到汉代的京都长安《今西安》;同时,也有了素馨与茉莉
自广州向珠江三角洲各地移栽的记载,可见珠江三角洲至少在2000年前就有花卉栽培了
。中山古称香山,据北宋的《太平寰宇记》载述“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
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可见,远在北宋时代,中山境内就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到了宋
元时代(960~1368年),花木业又有新发展。此时,花卉除了供观赏外,人们已经开始
利用柚花、茉莉花、素馨花加工提取“龙涎香”、“琼香”和“心字香”。
  到明代,珠江三角洲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城镇相继出现,人口不断增加,推动
了花卉园艺事业的发展。由野生花卉经人工驯化过渡到普遍人工栽培,出现了花木种植
行业。同时,有不少花卉专业书藉出版,如《兰谱》、《琼花谱》、《菊谱》、《群芳
谱》、《老谱良言》等,对于栽培管理方法、选种育种技术和嫁接繁植技术都有阐述和
总结。
  中山境内花卉栽培,以小榄艺菊为最早。在宋代咸淳十年(1274年),传说小榄几
个小山都长满野菊花,当地先祖便将野菊花移植为盆栽,渐渐兴起家家户户种菊的盛况
,经历400多年的驯化和实践,育成众多品种。到清乾隆元年(1736年),就有赛菊之举
,于霜降后10天,设菊坛,列花名,行菊试,以分名次,推出魁首。评比以三不(不脱
裙、不变枝、不跪脚)为标准。培育大立菊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冠幅以“三丫六顶”为
模式,品种以“一捧雪”为极等。以后结菊社,又成立“黄华(花)会”,以品评菊艺
,庆贺丰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小榄举办一个全县规模的菊花会,“菊种
至繁,小榄乡尤胜”。到了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小榄举行首届菊花大会,此时小
榄的菊社花市,星罗棋布,十二琼楼,三千花国,舟棒泛银,人流簇金,夜以继日,盛
况空前。展出“一捧雪”、“小银台”、“紫牡丹”、“粉褒姒”、“醉贵妃”等72个
品种,还订出以后每逢甲戌年为菊花大会,这就是每逢60年一届的小榄菊花会的由来。
随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也先后举行菊展会。据1934
年《中山仁言报》载:小榄菊展会分5个区,面积9698亩,各地来观者达90万人。可见当
时花会盛况空前。
  小榄的荼薇花种植,亦颇有名气,以永宁乡为最盛,种植的荼薇花是以蔷薇科蔷属
的“丽春”作砧木,以悬钩子属的荼薇作接穗的嫁接苗,生长旺盛,花期一致,香气浓
馥。自清乾隆年间开始种植,至道光年间,乡人种植以亩计,至光绪年间,全乡发展至
数十亩,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种植面积达到80~120亩。“荼薇及玫瑰花乡
人皆用以蒸露”,并用荼薇花酿造荼薇酒,列为高级露酒,小榄荼薇酒,驰名中外。
  自鸦片战争以后,商业繁盛的石岐、小榄和华侨从众多的沙溪、大冲、环城、、三
乡、南朗、张家边、唐家(今珠海市)等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富庶,
群众栽植时花盆艺比较普遍,每逢生辰寿诞、婚姻嫁娶、神诞庙会、逢年过节、乡社庆
贺等时日,都以鲜花来点缀,或者举办花会,或者陈列助兴,或者选出一些少男少女挑
花篮配合飘色、鹤舞列队巡行等,都离不开鲜花盆艺的。当时,以石岐、小榄为集散地
,在石岐的上下河泊、长洲、后山、老安山以及大榄、小榄和下基等处,有许多花农、
花圃、花店和花市,经营和销售时花和盆景。在与澳门接壤的湾仔(今属珠海市),因
为香港和澳门都有较多的外国人居住,对鲜花的需求较多,所以湾仔便成了当时中山花
卉生产的基地。“鲜花四时不断,每当风和日暖,百花争放,漫步基间,宛有香飘十里
之概”,这是当时学者赞美湾仔种花的盛况。与花卉园艺发展的同时,中山境内地山地
森林,近山、低山的人工林,村前村后的风景林、风水林以及古香林、虎逊岩、玉泉洞
、南台山、紫马岭、烟墩山、西山、迎阳山等自然风景区的寺庙园林、风景名胜园林,
亦星罗棋布。
  在明、清两代,村镇上的府第园林,颇为兴盛,诸如官僚巨商、文人士绅等营建的
庭园,为数不少。例如小榄在明朝末期,则有云水山庄、梅园、翁陔园、玉溪园、南塘
、大宽堂、南湖等处。其中翁陔园一处,纵横200余亩,葵涌横注其中,园内有愚公楼、
元气堂、览晕楼、宝纶阁、松风亭、异撰堂、西圃、紫园、棕山、众母池、水月宫等建
筑物,为小榄当时一大著名园林。“其豪用之宏,埒于王侯”。此园在大榄凤山之麓,
为明大学士、大傅何吾驺所建,当时有文人雅士常聚会吟咏其间。到清代,又有依绿园
、荔园、八角亭、拥翠园、南洲别墅、午清轩、木兰洲、沙埔别墅、有巢园、松湖、中
榄楼等。当地父老忆述,在辛亥革命前,小榄园榭共68座之多。
  1940年3月7日,中山沦陷,在日军铁蹄蹂躏之下,老百姓四出逃难,花卉园艺受到
空前的破坏,作为花卉基地的石岐、小榄、湾仔等地,已是苗圃荒芜,或改种杂粮渡荒
了。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然而因内战发生,恢复和发展很缓慢。到解放前夕,中
山境内只有零星的花圃经营,已没有花卉生产基地了。
  解放初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自土地改革以后,城乡出现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花卉和园艺也获得恢复和发展。此时已开始建立国营苗圃,石岐、小榄已经有花农生产
花卉和经营花圃,并开始组成松散的集体经营,城镇也开始植树绿化了。
  1954年,县人民政府建设科下设立园林班组,管理西山公园、烟墩山和月山。1956
年发动城镇居民在宅旁和闲散土地上植树绿化,还雇请5名花匠在公园和岐头苗圃场栽植
时花,供给公园和公共场所摆设。1958年,石岐园林处成立,有员工35人,其中专司园
林管理的绿化队20人,扩大了苗圃经营,除提供城镇绿化地苗术外,已有小批量的花卉
苗木出口外销了。当年园林处种植的第一批路树,有孙文中路的白兰树、长堤的大叶榕
、拱辰路的紫荆树等,逸仙湖公园和西郊公园也是此时开发建成的。
  有“菊城”美誉的小榄镇,因基础好,有一定技术力量,花卉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较
快,在1959年举办的建国10周年菊花展览会上,展出的菊花品种200个,合计3000多盆,
更有大立菊和菊花艺术造型与扎作,有菊塔、菊龙、菊墙、花楼、菊山等,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海内外观赏者络驿不绝,显示了小榄的菊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恢复了“菊
城”的美誉,增添了“菊城”的光彩。
  从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中山的花卉园艺事业进入缓慢发展和停滞时期,由于
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政策上的失误,带来经济生活上的困难,人们无暇顾及花卉园艺
事业。更由于“大炼钢铁”,森林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古树木毁于刀斧之下,种下生态
失调的祸根。加上当时强调“以粮为纲”,只着重于粮食生产,其他项目的生产和花卉
园艺受到排挤,招致绿色世界缺花少色。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花卉和盆艺又被扭
曲为剥削阶级的玩物和情趣,资产阶级的温床,明文规定机关单位不准栽种和摆设。因
此国营苗圃被迫停止了经营,私人花圃倒闭,民间宅第的花木也遭殃,人们视种花为畏
途。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所有本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