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雨叶泪浸法源
|
|
|
几经风雨,这个故都还留着几个香火颇盛的寺庙,每一个又都有着自己的园艺宝贝 ,与那香火缭绕人的向往。嘴边立马能列举出的就有大觉寺的玉兰,红螺寺的翠竹 银杏和紫藤,戒台寺的白皮松,潭柘寺的帝王树,法源寺的丁香。不过我是这两年 才陆续听说这些流传甚久的宝贝,几乎都没能实地探访,于是为自己积累了些出游 债。时下,天气转暖,慵懒之余自然想起那个"游园赏花看树"的念头来。前几日又 看到别人的考察,说到法源寺的丁香与海棠这周正是观赏良机,忍不住骑车前往。
喜欢清晨骑车进城,那时太阳刚露个脸,虽照耀着各处却不热烈,颇为温顺,叫人 心情愉悦;这时城里人正吃着早点买着菜开始一天的生活,我便生猛的骑着车闯了 进去。喜欢傍晚骑车进城,那时太阳快落完了,虽有着余晖却不灼人,颇给人凉意 的盼头;这时城里人正忙着回家团聚,我便慢悠的骑着车,听胡同里的叫唤,看一 家家上起灯来。我无意间倾听着别人的生活,一个人。
这一次原想赶早进城,然而同行人一时睡过了头。太阳的影子越挪越近,直至我无 处可躲,我们才上了路。顺西三环南行,过了新兴桥东转,在复兴门继续南行,西 便门,长椿街,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牛街。
沿街店铺都已被推土机收拾干净,前几年尝到的小吃消失在尘土里了。幸好礼拜寺 旁的那家"洪记小吃店"还在,不过那是一家以年糕为特色的清真铺子。罗丝转,糖 火烧,炸糕,豆沙烧饼,炸肉条(牛肉、蔬菜和面粉的混合物),切糕,盆糕(粘 满云豆和红枣的热乎乎的年糕),豌豆黄。开了头就收不住了,就这样大袋小袋拎 着,进了法源寺。 法源寺始建于公元645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在攻打高丽国的征战中死去的 所有将士而兴建的庙宇,初名"悯忠寺",雍正在位时改名为"法源寺"。现代增设了 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馆。去年李敖的一本《北京法源寺》把热闹引向了这座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佛寺。于是周日进寺会看到大殿内外坐满听课的男女老少。然而 即便这么多的人,寺依然清静着,就如同满院的丁香,虽多却不为过。
做法事的那进庭院西边开着白丁香,东边有几株紫丁香,而再往里走就换作是东白 西紫的丁香格局了,并且东边的那些白丁香还与一株海棠相伴。海棠北边的厢房是 斋堂,里面长条桌排放整齐,僧人饭具都用毛巾盖着。斋堂回廊前有一撞牌,旁边 的放了两三把木锤,开饭的时候就可以敲响。不知中午时分歇憩在大雄宝殿旁的山 墙边听到的撞钟似的声音是不是就从这里传出。
左转右绕,刚踏进后院侧旁的圆月门,便有两株海棠映入眼帘,那满树簇拥的花朵 比绿叶还多。微风稍起,便有花飘落,瓣瓣怜人。西边那株还与紫丁香相接,形成 天然的花架,人立其下,闻着花香避着花雨。 院里各种树的叶子都在渐渐茂密着,不时感到树间有细细水花飘下,落在脸上似有 似无,清凉得很。这样的水花在路上也会遇到,我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私下给它 们起了个名字:叶泪――这种泪是树抽芽长叶时落下的,它只出现在成长中。
看着花雨承着叶泪,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有朋友说每一株丁香树上都会有五瓣丁香,只要相信五瓣丁香的幸福之说就一定能 找到。我是不喜欢凑近了去寻找,怕那浓郁的花香。喜欢站开去看丁香的素雅洁净 ,尤其是白色花簇和嫩绿叶子一起摇曳,真的是花不醉人人自醉。所以到了法海真 源处,有花雨叶泪浸着,心中舒坦便觉得满足。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