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红豆相思”考说
 |  
                                                |  |  |  
                                                | 
 
 
 我国向有红豆寄托相思之说,自唐朝诗人王维《相思》一诗出后,此说更沿用
 不绝。但“红豆”究为何物,不少文人为此争论不休。郭沫若曾为此专程到南方去
 考察,最后在广东的鼎河山考证到它名“海红豆”。海红豆又称孔雀树、相思树,
 树高可达二十余米,夏日满树银花,秋季果熟,其种子自然跃出果壳,呈朱红色,
 形似跳动的心脏。它坚不可摧,也许就因为它的形与质正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不移,
 才有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对夫妇,丈夫出征死在塞外,他的妻子日夜
 思念,哭死于树下,后来该树结下红豆,所以后人便把红豆称为“相思子”。这大
 概是关于“红豆相思”最早的传说了。
 
 相思子是一种扁形呈红色的豆,其豆久存不蛀不腐、色泽永保晶莹。古代青年
 男女把它作为珍贵聘物相互馈赠,看作爱情的信物。
 
 后来有位南梁著名大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他不仅是个读书种子,还是个多情
 种子。据说一次他到江阴颐山编修他的《昭明文选》,遇见了一位秀丽的名叫慧如
 的尼姑,两人一见钟情,可是二人身份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佛尼姑,这在
 森严的封建礼制的束缚下是不可能成为眷属的。慧如因此相思成疾而死,太子含泪
 种下了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的草庵题名为“红豆庵”以为纪念。后来红豆生长
 成树,红豆树因此又称为“相思树”。此树历一千五百年之久,几经沧桑,迄今尚
 存,有时还会开花结子。
 
 王维写下了《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从此红豆便成为寄寓相思的一个写不尽的永恒的主题,屡见于文学作品中。
 
 
 
 
 
 |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