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钵村(北纬25"10"41.4",东经116"58"34.9")
大客户客服电话:18950888550(优先)、18950888778; 零售客服电话:18039897890 客服QQ:18039897890
跳过导航链接
未登录 § 更改密码 | 登录  




   食笋食韵





    清明前后,在绵绵春雨的浇灌下,竹林中的竹笋便纷纷破土而出。春笋脆嫩可口,
鲜美无比,被誉为“蔬中珍品”,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
    我国食笋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诗句
,晋代戴凯之编有《竹谱》一书,书中介绍了70多个品种的竹子,同时也介绍了各种竹
笋的不同风味。宋代赞宁还专门编了一部《笋谱》,书中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竹笋,总结
了历代流传的竹笋采挖、烹食经验,集古代竹笋知识之大成,可说是一部竹笋方面的专
业辞典。
    一代文豪苏轼就是有名的美食家,他嗜笋也是人所共知的,曾在《初到黄州》一诗
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他所写的诸 多评竹论笋的诗文中,
说得最为精辟诙谐的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苦要
不瘦又不俗,餐餐笋加肉。”杨万里则称得上是食笋专家,曾有一位山中老者向他传授
竹笋烹饪的秘诀,他如法炮制,果然是“笋味清绝酥不如”,他还在诗中表示:“不须
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清代戏剧家李渔,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在《闲情
偶记·饮馔部》中将竹笋提到了“蔬食中第一品”的高度,并介绍了竹笋烹饪经验:“
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
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
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
有所以鲜之者在也。”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诗云:“嫩箨含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笋价之贵
,令人咋舌。看来物以稀为贵,古今皆然。古代交通运输不发达,南方出产的竹笋很难
运往北方。在南方寻常百姓皆可享用的竹笋,在北京就成了奢侈之物。对于生活在北方
的人来说,吃笋的机会自然不会很多。古代常常将京官贬往当时尚属荒蛮之地的江南,
倒是满足了他们的嗜笋之愿。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时就爱上了竹笋,赞美竹笋“紫箨折
故锦,素肌擘新玉”,并说“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
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无独有偶,黄庭坚也在《食笋十韵》中写道:“他原来在京
城,买笋时“一束酬千金”,卖笋者尚且“掉头不肯卖”;来到南方后,“竹笋满厨房
,如偿食笋债”,吃了个不亦乐乎。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以饮食
来比喻安邦治国,为人处世之道,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文人学士吃笋,自然也
能吃出些“笋”外之意。黄庭坚最喜欢苦竹笋,并有精当绝妙的品评:“(苦竹笋)苦脆
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
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
    竹笋不仅是佐膳佳肴,我国古代的医学家还发现了它的保健价值。唐代孙思邈在《
千金方》中指出:“竹笋性味甘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明代李
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说竹笋有“化热、消痰、爽胃”的作用。(周建邦)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所有本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