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杏王
|
|
|
有幸到天目山游览了一天.虽然时间仓促,没有能够从容登山,但第一天下午黄昏 ,第二天上午都到山麓上,顺着登山路径,一边走,一边抬头仰视.遥望顶峰,云气缭 绕,时隐时现,苍茫绿海,万章古木,虽未登山,也颇得领略天目之气势了。坐在山涧 中一块大石上,听着流泉,看着大树,望着云气,对着冉冉春光,似乎听到大自然的脚 步声一样,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造化太伟大,而人则似乎太渺小了。忽然 想起前两年在黄山脚下坐着看山时闲吟的诗句:”更无登泰愿,犹有看云心。”从小生 长在山中,生性疏懒,最怕爬山,也不喜欢孔夫子那句“澄东阜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 下”的名言。为什么要“小”人家呢?似乎充分显现了一种向上爬的野心、作领袖的欲 望、统制别人的打算。因而同样也不喜欢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 总觉得诗虽然好,而口气过大,不免有点滑稽感,似乎应了一句俗话“癞蛤蟆想吃天鹅 肉”,一个穷诗人居然想入匪夷,想爬到最高点去。甚至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这种诗让李林甫之类的人看了,不免要笑他不知天高地厚了。这恐怕是无真忠厚的 诗人受儒家思想的毒素太深的缘故。而在我这种懒汉思想的人看来,看山总比爬山更有 趣,“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我想也在于此吧。 话说远了,回到正题。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上一草一木都不能随意砍伐, 因而满山都是古树,见“乔木而思故国”,树木要有漫长的岁月才能长大的,因而乔木 古树都十分可爱,婆娑生意,随便一棵大树,都比人的年龄长。山中的朋友说,有一棵 古银杏,清代皇帝南巡时,封为“大树王”.据说是南朝时遗物,现在一千多年了,长 得还很好,不过在半山中,离山麓还有十来里山路,要跑快点,半天时间还可以去看, 若慢慢的登山,就来不及了。因此这个“大树王”我便无缘朝见了。但是山麓边也有几 株古银杏,郁郁苍苍,也都有几百年的树龄,虽非“王”,或者也可以封侯、封伯了。 只是现在皇帝早已打倒了,无人来封。或者按照现在的办法,让它享受什么级的待遇吧 ! 银杏树是很美丽的树种,而且是多年生乔木,寿命特长,不少地方都有古老的银杏 树,随便哪一棵,一说都是曾、高祖以上的年龄,甚至比爷爷的爷爷年纪还大了. 我很爱观赏古老的银杏树,但我认识银杏树却很晚,小时候虽生长在山村,而那穷 乡僻壤中却无此嘉树,一直到高中毕业后,在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方认识了银杏树, 由于它的美丽,才留下深刻的印象,懂得了观赏银杏。那还是古城论陷的年代里,有一 年深秋,我到中南海万善殿去看个同学,当时中南海可以随便进去,东北隅万善殿部分 是一所伪立的新闻学院,有同学在此读书,我去找他聊天,骑车一进中南海东门往北一 转弯。顺引路进一个大门,便是万善殿,不料我车子刚一进门,便被一片秋景所迷惑了 ,地上一片金黄,全是鸭掌般的落叶,夹杂着熟透了的白果,铺满了像一条绒毯一样, 我抬头一看,好大的一株老树,直撑在碧蓝的秋云中,四周斑驳的破旧红墙,褪了色的 兽头殿角,仍在这株高大老树权丫枝叶的荫覆下,我突然置身于这样一种肃穆苍凉的气 氛中,立刻下车,暂不去找同学,先在此观赏感受一番吧。 我低头弯腰,先从地下拾起几片落叶,选择了两片颜色漂亮的,托在掌中仔细欣赏 ,那斜斜的叶柄,细密的叶筋,有平绒感的蜡黄的叶面,使人看上去那样舒服。每年春 天萌生,夏天碧绿,秋深黄落,月复月,年复年,悠悠的岁月,古老的大树,不知生长 过又飘落过多少万片黄叶—一后来我把这两片银杏落叶夹在一本书中,过了多少年我还 偶然翻书时见到它。据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博物家汤姆孙讲落叶的著述说:每片树叶在将 落之前,必先将所有糖分、叶绿等贵重成分退还给树身。落在地上又经蚯蚓运入土中, 化成植物性土壤,以供后代之用。我望着高撑在秋空中的老树,又看看手掌中的落叶, 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细想想又多么引人深思呢?万物生机其细微博大处,是那样的巧 妙,太令人难以理解了。龚定庵待“落红不是无情物”,指的是落花,而落叶又何尝不 是如此呢?人非 草水,孰能无情。人似乎是有感情的动物,然而其感情却常常比一张纸还薄;草木是无 情的,然而却那样奉献,年年月月,千古不渝。这道理又如何理解呢? 我找过同学出来,又在这棵古老的银杏树下,踏着落叶,徘徊了很久。便和它分别 了。以后再没有机会到万善殿去。前几年,偶然回北京,经过金鳌玉蝀桥时,还远远的 可以望见它,有一次远处望去,树叶好像稀疏了,似乎更苍老了不少,近况如何,就不 得而知了。 我所见到的最大的银杏树,县北京潭拓寺的“帝王树”。我在写《燕京乡土记》时 ,曾写过一篇《银杏奇观》,特别介绍了这株奇树。 按北京谚语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即潭柘寺建寺尚在北京建城之先。 潭柘寺正名岫云寺,晋代名嘉福寺,唐代名龙泉寺,金皇统间为大万寿寺。明正统间又 恢复旧名嘉福寺,清康熙时重修,赐名岫云寺。因山中有一股温泉名“龙潭”,又生长 柘树。所以俗名一直叫“谭柘寺”。由晋代建寺,迄今已一千六七百年,那株银杏也长 了一千六七百岁了。如今不但老干乔枝,生长极为葱郁,而且在十几围的老根旁,仍会 长出手指粗的嫩条来,一样长满碧绿的叶子,真可以说是龙孙百代,生意无穷,近乎奇 迹了.
|
本产品其它图片(请点击图片,看大图)
|
|
所有本类产品
|
|
|
|